學院簡介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始建于1959年,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培養少數民族高級音樂人才的搖籃。已向社會輸送了數千名優秀的音樂人才,成為各地區音樂創作、表演、教育和音樂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及中堅力量。
學院已形成融教學、學術、創作與藝術實踐為一體的辦學模式,成為國家級“民族音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驗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單位。包括本科、研究生兩個教學層次,設音樂學、作曲、聲樂、民樂、少數民族器樂、管弦、鋼琴、音樂教育等8個系的40多個本科專業方向和音樂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少數民族音樂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在編教師91人,高級職稱42人,碩士生導師34人,博士生導師3人,博士10人、碩士37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一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一名、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一名。創作了《木雕的傳說》《涼山巨變》《狼牙山五壯士》等影響廣泛的音樂作品。學院師生在各種比賽中獲獎300余人次,音樂作品獲獎30余人次。近20年獲得的各級教學與科研項目及成果約60余項,省部級以上項目與成果20項,如《苯教音樂研究》、《蒙古宗教與祭祀音樂文化研究》等。國家級科研項目《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西藏卷)2004年獲文化部、中宣部、國家民委、全國文聯“完成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藝術學科國家重點項目編撰成果一等獎”;《滇南山謠三首》《春天來了》分別獲第二屆、第三屆“金鐘獎”;《吉祥三寶》獲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2004年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學院堅持以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為辦學宗旨,努力構建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科研、創作與開發中心,逐步實現完整而科學的特色學科體系。已成熟的特色課程體系有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中國少數民族器樂演奏等,并結合這些課程創編了《中國少數民族聲樂教材曲選》《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概論》《冬不拉演奏教程》《熱瓦甫演奏教程》《蒙古四胡教程》《中國少數民族風格室內樂獲獎作品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風格視唱作品集》等20多部特色教材。在國內最先將“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確立為獨立的本科必修課程,實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多元化特征教學目的。
音樂藝術是實踐的藝術,學院成立有“少數民族青年愛樂樂團”、“少數民族樂團”和“少數民族青年合唱團”。其中“少數民族青年愛樂樂團”在1999年被北京市定為“北京市高校音樂普及和推廣嚴肅音樂的樂團”,“少數民族樂團”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迎接奧運會升旗演出,受到北京市委、北京奧組委頒發的榮譽獎。2000年以來,這些樂團先后參加國內外各類學術交流演出100多場次,鍛煉了學生實際表演能力的同時又為民族音樂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2014年,音樂學院將面向全國招生157人,詳情如下:
招生計劃
專業 |
專業方向 |
計劃數 |
內含器種(及人數) |
音樂表演 |
管樂演奏 |
16 |
單簧管2、雙簧管4、小號2、大管2、圓號2、長號2、長笛2 |
弦樂演奏 |
18 |
小提10、中提4、大提2、低音提琴2 | |
打擊樂演奏 |
4 |
西洋打擊樂2、民族打擊樂2 | |
鋼琴演奏 |
8 |
| |
中國樂器演奏(拉弦、吹奏) |
18 |
二胡10、高音笙1、中音笙1、嗩吶2、笛子2、大提琴1、低音提琴1 | |
中國樂器演奏(彈撥) |
12 |
古箏2、琵琶4、揚琴4、中阮2 | |
中國樂器演奏(少數民族樂器) |
15 |
馬頭琴3、冬不拉1、火不思3、熱瓦甫2、四胡2、二胡1、手風琴1、蘆笙1、伽倻琴1 | |
聲樂 |
25 |
限美聲或民族唱法,男8,女17 | |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
|
10 |
|
音樂學 |
音樂教育(聲樂) |
15 |
限美聲或民族唱法,男6,女9 |
音樂教育(器樂) |
6 |
報考器種須為“音樂表演”專業中的器種 | |
音樂學 |
10 |
|
注:中國樂器演奏(拉弦、吹奏)專業方向的大提琴、低音提琴考生的報名考試環節歸于弦樂演奏專業方向,錄取仍歸于中國樂器演奏(拉弦、吹奏)專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