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約翰·施特勞斯的《雷電波爾卡》的最后一個音符演奏完畢時,維也納音樂廳的觀眾依然止不住興奮的心情,但是這已經是曲目演奏完畢后應觀眾要求返場演奏的第6首作品,這是在北京交響樂團的演出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而觀眾依然戀戀不舍地為其精彩的演奏報以掌聲。這是北京交響樂團當地時間9月8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巡演首場演出結束時的一個場面,樂團的精彩演奏征服了維也納的觀眾,全場觀眾起立向音樂家們致敬。
北京交響樂團在著名指揮家譚利華的帶領下,開啟了今年的歐洲巡回演出,在吳氏策劃的幫助下,他們在維也納的演出沒有選擇在金色大廳,而是選擇了音響效果好且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的主場維也納音樂廳。演出的上半場,北京交響樂團奏出了方可杰創作的《熱巴舞曲》和郭文景的笛子協奏曲《愁空山》,由于演出是售票的商業演出,因此,現場觀眾大多數是維也納當地的觀眾,只有少數華人觀眾。笛子演奏家唐俊喬的演奏首先讓觀眾眼前一亮,盡管很多觀眾并不了解《愁空山》的內涵,但唐俊喬高超的中國竹笛的演奏與交響樂團的配合天衣無縫,變化多端的色彩讓這首樂曲深入人心。中場休息時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前來聽音樂會的奧地利觀眾麥格·馬克特,他是奧地利著名的茜茜公主的后裔,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從上半場的演出可以看到,中國的作品與西方的作品感覺不一樣,西方作品講究和聲,而中國作品講究線條。那中國竹笛吹出來如同鳥叫,在西洋交響樂隊的配合下起伏多變,很有意思,我非常喜歡。”
如果說上半場有些觀眾對中國現代交響樂的了解還有限的話,那么北京交響樂團下半場演出的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讓現場觀眾大吃一驚,他們沒想到一個來自中國北京的交響樂團銅管樂演奏出的音色那么飽滿,而譚利華的處理十分清晰明確,整部作品一氣呵成,一曲奏完,掌聲雷動,不少觀眾禁不住歡呼起來。隨后,由中國民歌改編的管弦樂《茉莉花》和勃拉姆斯的《第五號匈牙利舞曲》的演奏成為熱烈返場的開始,每曲演奏都贏得現場觀眾的歡呼。接下來,中國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和施特勞斯的《鐵匠波爾卡》、奧芬巴赫的《康康舞曲》都把現場氣氛推到頂峰,觀眾情不自禁地和樂擊掌,北青報記者身旁坐著的一位奧地利女觀眾更是和著節奏手舞足蹈起來。譚利華和樂團演奏家們一再謝幕都被觀眾的掌聲固執地留在舞臺上,不得已,返場突破了極限演出第六首作品——施特勞斯的《雷電波爾卡》。負責安排演出的前奧地利市政廳工作人員皮特告訴北青報記者:“觀眾喜歡北京交響樂團演奏施特勞斯的作品是因為他們覺得演出很成功。同時,他們與樂團開心地在音樂中進行了交流,你聽到現場的掌聲就能感受到觀眾的心聲。”(北京青年報/倫兵)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