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劇發展正快速進入本土化時期,可是細究很多劇目,要么是話劇加唱,要么就是晚會加歌舞,都不是真正的音樂劇。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音樂劇專職導演嚴重缺乏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機構開始制作本土音樂劇,以及國外經典音樂劇“漢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還有專業音樂劇劇場的建成,可以說,中國音樂劇發展正快速進入本土化時期。可是細究國內目前很多的音樂劇,要么是話劇加唱,要么就是晚會加歌舞,而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音樂劇。為何會出現此類現象?近日參加2013北京音樂劇導表演藝術研討會的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音樂劇專職導演嚴重缺乏。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認為,現在國內擔任音樂劇導演的多半是話劇導演或歌劇導演出身,他們對歌舞的敘事語言不是特別專業,以話劇的方式來做音樂劇,經常會出現話劇和音樂劇成分的失調。“前不久我和一位歌劇界的導演聊起音樂劇和歌劇的關系時,他說,其實歌劇和音樂劇沒有多大區別,歌劇導演也可以做。聽完這句話我心里特不是滋味,音樂劇真的就那么好對付嗎?還有一次,在北京大學看了一位著名話劇導演做的一部音樂劇,當時我就在現場觀察學生們對該劇的反應,說實話,這個所謂的音樂劇不過是一部很爛的話劇加上很爛的音樂,可是很多沒有接觸過音樂劇的學生會以為這就是音樂劇。 ”
周映辰分析說,音樂劇在目前的學科分類中不夠合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導致音樂劇專職導演缺乏的一個重要因素。音樂劇具備歌舞敘事的能力,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但它們不是主導因素,音樂劇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主要是以戲劇為主導的,因此將音樂劇歸到音樂舞蹈門類下,本身并不太合適。正是由于長期以來在音樂與戲劇之間的搖擺不定,才導致我們創作和導演出來的音樂劇總是不夠地道。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認為,音樂劇嚴格來說是一門導演藝術,因為它最終要呈現在舞臺上,所以導演的水平高低決定了一部音樂劇能否被廣大受眾接受。客觀而言,目前很多音樂劇的導演對舞臺把控能力以及對音樂劇的屬性理解都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談及國內音樂劇專職導演缺乏的主要原因,居其宏指出,就目前國內音樂劇教育來說,除了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知名藝術院校開設了音樂劇系或音樂劇專業之外,很多綜合性藝術院校也都將培養自己的音樂劇人才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方向。可是,從開設的專業來看,表演居第一位,編劇、作曲次之,音樂劇導演專業難得一見。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牧聲認為,國內音樂劇導演缺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音樂劇是一個舶來品,它幾乎是以一種空降的形式來到中國的,所以中國的音樂劇不像西方那樣擁有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那么與其相關的各種要素就缺乏相應的積累,這其中就包括導演。
周映辰表示,音樂劇最大的特點就是融戲劇、音樂、歌舞等于一爐,這就要求一個好的音樂劇導演首先應具有開闊的藝術視野。隨著中國音樂劇的不斷發展,音樂劇導演應該作為一個專業性的學科加以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緩解一邊是音樂劇發展勢頭強勁,一邊是專職導演嚴重缺失的尷尬局面。(中國藝術報/ 董大汗)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