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濟南最繁華的街區有個鞭指巷,傳說因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而得名。杜家的胡琴老店“杜福莊胡琴鋪”棲身于這條小巷已有百年,如今杜家第三代依然執著堅守著胡琴鋪。
胡琴老店艱難前行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在鞭指巷33號這個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里,制琴的原材料和修琴的工具擺滿了角落。杜文源是杜福莊老人的小兒子,從年輕時候就跟著父親學做琴。杜福莊老人已84歲高齡,因身體原因,已不再操持店里事務,只偶爾給兒子做“技術指導”。
杜文源放下手中的活兒,給記者介紹老店的歷史。“民國初年,我的爺爺杜慶茂從河北衡水老家到北京有名的文盛齋琴鋪學習做琴、修琴手藝,大概是學了‘三年零一節’出徒。他的大師兄馬良正在北京創建‘馬良正胡琴鋪’,二師兄在天津開琴鋪,而我爺爺來到濟南,杜家的琴鋪從此在鞭指巷生根。當時名叫‘北京馬良正濟南分號’,就是杜福莊琴鋪的前身。”
杜文源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他印象中,小時候的鞭指巷已沒有了往日的繁華。“我父親50年代從老家來到濟南跟著爺爺學手藝,我聽父親說,剛解放那會兒,這條巷子里有好幾家琴鋪。后來就剩了我們一家作坊式的琴鋪留存下來。”據杜文源介紹,杜慶茂兩個師兄的店由于種種原因關閉,并且沒有繼承人。就這樣杜家這一枝成了文盛齋琴譜唯一的傳承者。
杜福莊胡琴鋪一路走來,歷經坎坷。解放前后,濟南號稱“曲山藝海”,曲藝曾一度輝煌,琴鋪生意也不錯。“文革”開始后,隨著曲藝的沒落,琴鋪也蕭條下來。杜文源記得,80年代他剛剛跟父親學做琴的時候,一個月店里也來不了幾個人。80年代末期,京劇慢慢地復興。杜家精湛的制琴、修琴手藝在票友群里口口相傳,來店里買琴、修琴的人絡繹不絕。2000年,杜文源辭掉工廠的工作,接過父親手中琴鋪的“接力棒”。
恪守傳統手工藝
“杜福莊胡琴鋪”之所以經久不衰,源自于其精良的品質。從杜慶茂開始,杜家三代人繼承祖輩的純手工制琴工藝,嚴格遵守制琴、修琴的每一個小細節,保證每一把琴都是精品。
一把琴怎樣算是好琴,每個工序應該遵循怎樣的標準?杜文源說,父親做了一輩子琴,要說遵循怎樣的工藝才能做出一把好琴,也沒法用文字表述,全憑著經驗和感覺。
但是杜家的琴用料極其考究,如京胡的筒子一般購自湖南、浙江,弓子購自福建,皮子購自湖北。現在無論是竹子還是蛇皮,都面臨著原材料的短缺和價格上漲。“我們用的一般都是福建三年生的竹子,但是現在好多地方兩年就賣,很難找到三年生的,差一年,質量就不一樣。海南產的一種蟒皮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允許捕殺,皮子也稀缺。店里現在用的一些材料還是前幾年的存貨。”杜文源介紹。
京胡看上去結構并不復雜,但是往往一點小工序都得干半天。杜文源說:“店里掛的樣品琴很少,以至于有些外省的票友不遠千里找來了這里,都會驚訝于琴怎么這么少。相比二胡,京胡的制作工藝算是簡單一些,做一把二胡需要十幾天,一把京胡5天左右能做出來。而像三弦、墜琴就更復雜,所以一般有人訂貨才做。平常忙于修琴,沒有功夫做琴。”
杜文源介紹,一把琴的好壞受許多小細節的影響,最關鍵的一個步驟是蒙皮子。“我爺爺就是以蒙皮子出名的,當年馬連良的琴師在濟南演出時皮子破了,就找到我爺爺蒙皮子,效果很好。另外,筒子的長短、尺寸,皮子的厚薄都影響琴的質量。不好的琴拉出來根本就沒京劇味兒。”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