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很多人都不會陌生,而故事中伯牙撫的琴就是一把古琴。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長達3分鐘的古琴演奏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這種古老的樂器,而這把名為“太古遺音”的唐琴仿品就出自王鵬[微博]之手。十幾年間,他不僅堅持依照傳統的制作工藝斫琴,還按古法創作復原了“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太古遺音”亮相奧運開幕式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伴隨著悠遠的琴聲,一幅畫卷徐徐展開,青年演奏家陳雷激攜師曠式“太古遺音”奏響天籟。這一幕讓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古琴的詩意和禪意,而這把古琴其實就誕生在王鵬之手。
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位于大興區魏善莊鎮,是王鵬工作的地方。2008年5月的一天,“鈞天坊”來了兩位客人,一到這里,就在眾多古琴面前品評著,若有所思。原來,這二位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導演組的成員,他們希望在開幕式上加入古琴的元素,所以來“鈞天坊”挑選“演員”。兩人最后選中了這張師曠式“太古遺音”古琴。
名為“太古遺音”之琴本為唐初期貞觀年間制造,現收藏于中央音樂學院,至今仍能發出清悅的聲音。起初奧運會開幕式組委會計劃用這張真正的古琴進行演奏,但卻擔心這件千年文物經不起顛簸與風吹日曬,所以導演組決定尋找一張當代的古琴仿品。這便有了二人到“鈞天坊”挑琴的一幕。
上好古琴須多年打磨
在王鵬看來,琴不單單是樂器,還是傳世的藝術品。原因就在于普通的樂器可以批量制作,用壞了可以換,但古琴卻不同,制作一把上好的琴,有時需要很多年。制作古琴必須用傳統的技藝手工制作,包括選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擦光、定徽、安足、上弦十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唐代著名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把斫琴經驗總結概括為:“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歷代制作古琴首重選擇良材。琴材以幾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為最佳,面板應使用紋理順直、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和蟲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質地堅硬的梓木等木材為底板。
古琴造型優美,已見琴式記載達五十多種。在存見的古琴中,最常見的有仲尼、連珠、落霞、伏羲、神農等式樣。而琴的發音主要來自于面板與底板所構成的共鳴箱,因此,面底之間的厚薄及內部槽腹的處理方式就尤為重要。不同面底板相結合所產生的微妙音色變化,是歷代琴人在不斷操弄與斫琴之間驗證所得。
古琴木胎完成后,由大漆與鹿角霜調和而成的灰胎。將鹿角霜分別制作成80、120、200等不同目數,分別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體上要刮很多遍,從8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200目。灰胎的干燥期比較長,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達到表干的狀態,然后繼續刮第二遍,如此需要刮到20多遍。灰胎刮完后要自然存放約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徹底的干燥。
上古琴的七根弦也有一定的順序。一般先上五弦,目前五弦定為國際標準音高A。五弦定準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纏繞在琴背后一邊的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纏繞在另一雁足上。琴弦上好,意味著制作工藝已經結束。所以,制作一張琴通常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盡管工藝復雜,但王鵬認為比起制琴工藝,“心法”的修為更為重要,只有心法和技法相結合,才能使古琴的演奏上升到較高的境界。
斫琴夢從租用倉庫開始
說起王鵬制琴那最早要算是他17歲的時候了。那年,他出人意料地做成了一把吉他,雖然吉他的音質不是很精準,但在上世紀80年代,抱著吉他在校園唱歌是件極為時尚的事情,王鵬也因此成了“明星”,每天在同學們的簇擁下,彈著吉他,唱著《童年》、《校園的早晨》……
高中畢業那年王鵬考上了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古琴制作專業,當他第一次觸摸古琴的時候,那空靈、飄逸仿佛天籟之音的琴曲,震撼了他。1990年王鵬在沈陽音樂學院畢業,被分到北京民族樂器廠工作,滿懷信心干勁十足的他剛一進廠就被潑了一盆冷水。廠領導考慮到制作古琴沒有市場,決定暫不生產古琴,王鵬被安排到技術科,負責處理解決古箏等其他樂器的技術質量問題。如此一來,王鵬的專業算是派不上用場了。
而后下海的王鵬,用廠里扔掉的木頭做成木制飾品和木雕到市場上去賣,做起了和古琴制作毫不沾邊的工作。直到自己的恩師趙廣運的來訪才點醒了夢中人,恩師的鼓勵也讓王鵬重拾了制作古琴的信心。從選材、造型、槽腹、合琴……每一道工序王鵬都格外認真,就這樣重操舊業后的第一張古琴終于面世了。那是一張浮雕式不對稱的古琴,雖然是不對稱的古琴造型,但它整體又是和諧統一的。為了進一步潛心研究,王鵬在大興租了一個面積較大的倉庫,裝備了制作工具與專業設施,并取名為“鈞天坊”。
如今的“鈞天坊”早已不再是倉庫的模樣了。它已經成為一個占地兩萬平方米,擁有古琴制造車間、技藝精湛的斫琴師、裝飾古雅的琴室以及專業古琴錄音棚、音樂廳的產業基地,在“鈞天坊”一年至少會培養出120位學生。
讓古琴融入現代生活
“萬變不離其宗。創新不能守舊,但也不能脫舊。”王鵬認為,不能因為創新就將工藝簡化,違背古琴的制作原理。更不能因為傳承就一味守舊,不敢汲取古人的經驗、推陳出新。他先后修復了唐代“九霄環佩”、宋代“龍吟虎嘯”、“虞廷清韻——復古殿”等百余張歷史名琴,還依古法創作復原了“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創造了許多種別致新穎的琴式。
古琴傳統制作技藝入選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鵬斫制的古琴走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卡耐基音樂廳等世界著名音樂廳演奏,他的古琴同樣在電影《赤壁》等影視作品中展現鋒芒。隨著企業的發展與影響力的擴大,“鈞天坊”已不再局限于古琴生產銷售和制作技術的傳承研發,目前,古琴演奏技藝的交流和師資培訓、國內外重大古琴音樂會組織和策劃、古琴文化圖書的出版、古琴音像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古琴文化遺跡的恢復、古琴生態博物館以及古琴會館的設計指導等項目正穩步開展。
王鵬有一個大的構想,希望可以圍繞鈞天坊目前所在的南中軸路,打造一個以古琴為龍頭的中軸文化區,在正在籌建的首都第二機場周邊,建造琴、棋、書、畫、香、詩、茶、花等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空間,讓從機場出來的人們看到的不再是具有濃重商業味道的廣告牌,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文化的力量。中外來賓可以通過進入北京的第一道大門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鈞天坊也將同其他傳統文化一起將這一區域發展成為北京的符號。(北京晨報/荀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