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科 特 色 介 紹
藝術學理論
藝術學是有關一切藝術門類一般性規律的理論學科。音樂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具情感抽象的子學科之一,藝術學的原理經過音樂理論的驗證,其學科特性便可得到更為深刻地彰顯;將音樂學理論的研究提升至藝術普遍性的高度,是藝術學理論架構最終得以完成的必要保證。基于自身理論傳統與學術背景,上音的藝術學理論博士點的學科構想是:以音樂藝術及其理論為出發點,整合其他藝術子學科的方法與視角, 深入整體藝術的學理研究,在深化音樂學理論建設的同時,豐富與提高中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架構。
上海音樂學院自創立伊始就擁有悠久的理論研究傳統和深厚的學術積淀。在沈知白、錢仁康等老一輩學術大師和楊燕迪、林華、韓鍾恩、洛秦等當今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豐富人文內涵與哲理深度的成果(如楊燕迪《音樂的人文詮釋》、林華《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韓鍾恩《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洛秦《音樂的構成:音樂在科學、歷史和文化中的解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本學科致力于在國際化語境中對中華文明中的藝術(音樂)現象以哲學的理論架構進行再詮釋,在藝術哲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藝術美學與批評、藝術教育哲學與方法論等學科方向,運用人文學科的方法和視角來關注當代音樂現象和藝術生態,最終通過直接參與中國的音樂與藝術實踐活動,對我國的藝術學學術品位的提升與理論體系的建構產生積極作用。
目前,本一級學科在藝術哲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藝術理論與批評等領域招收相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音樂與舞蹈學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科在八十余年的輝煌歷史中,培養了無數著名音樂家,為中國的音樂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多年來,學科形成了以音樂創作及理論研究為核心、音樂表演為基礎、音樂應用與科技為特色的體系。在中國近當代音樂創作與研究、作曲技術理論、傳統音樂的當代轉型、中國古代音樂及西方音樂研究等方面一直處于國內前沿。
本學科含作曲、作曲理論、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科技與應用五個方向。近年來通過創新理念、深化內涵、調整布局、增加投入、凝聚人才等措施,學科獲得了突出成效,成績顯著。1996年和2001年連續成為上海市教委第三、四期重點學科;2005年為上海市的第二期重點學科,2007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同時,本學科成功申報和建立了上海市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上海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周小燕藝術大師工作室、上海高校人文藝術創新平臺“鋼琴藝術”等重點學科項目。與之配套,我院的研究生教育作為學科建設的又一個支撐平臺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全國最早建立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音樂學院之一,本學科建設一直堅持精品人才培養方針,建立了完整的本碩博及博士后流動站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優秀的教師隊伍,科研總量及品質在全國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學院的精品人才戰略得到充分體現,高端人才培養取得巨大成就。
目前,本一級學科在作曲、作曲理論、音樂學等領域招收相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作曲、作曲理論
本博士點建立于1991年,2005年被批準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優勢學科);2007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
學科的創建人為我國老一輩的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丁善德教授。他對作曲技法、復調及管弦樂法所作的大量理論研究,以及由他親自培養起來的一大批作曲家和理論研究人材,為該學科點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學科點有教授15位。其中桑桐教授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賈達群教授為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學科帶頭人有許舒亞教授、楊立青教授、林華教授、徐孟東教授、何訓田教授、賈達群教授。
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音樂觀念、音樂理論、作曲技法的發展態勢及其研究,并涉及到研究不同時代,不同風格、流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在創作思維、結構觀念及具體的技法運用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其中也包括了和聲、復調、管弦樂法及音樂分析等作曲技術理論的歷史沿革以及它們在二十世紀音樂中的演進,同時也涵蓋對這些技術理論在創作中的實踐等課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