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大力鼓勵戲迷和票友,把創新作為擴大京劇影響和發展京劇的大事來抓。歷史證明,京劇與戲迷和票友的關系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為專業演員捧場的是鐵桿戲迷,壯大專業演員流派隊伍的是票友。如不是科班出身的言菊朋和奚嘯伯都是從票友起家的,分別創立了大家喜愛的言派和奚派。現在的票友條件遠比從前言菊朋和奚嘯伯那幾代票友優越和幸運得多。央視舉辦的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天津舉辦的“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和一些地方省市京劇票友大賽(如滄州市京劇票友大賽)為票友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廣闊天地,也為京劇增加新流派創造了可能。
再次,希望央視恢復《戲劇人生》欄目,這可以被看作是一項與“音配像”和收集、整理傳統京劇節目的配套工程。接受采訪的絕大部分專業演員都是過去各個流派創立者親授的傳承人或經過流派創立者指點過的優秀演員,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講述過程中,我們能了解到流派創立者的大致情況和他們本人繼承流派的經歷和體驗。對他們的訪談是搶救性的,應該迫不及待。例如,如果能聽到師承陳喜光和馬連良的張學津(1941-2012)介紹陳喜光和馬連良過去從藝、授徒、演出和生活情況(甚至包括軼事)以及他學藝的經歷和體會,這對后輩演員和廣大戲迷與票友來說,該是一份多么珍貴的史料,可惜他已經走了。像張學津這類曾經當紅的流派繼承人還有一批,例如,梅派的梅葆玖,譚派的譚元壽,言派的言興朋,程派的李世濟,李派的李鳴巖,荀派的張正芳、宋長榮、孫毓敏等,我們應當趁他們健在的時候,盡快采訪他們。因此,筆者希望央視趕快挑選合適的主持人恢復《戲劇人生》欄目,訪談時間的長短不限,如果內容豐富,可以分作兩期或三期節目播出,及時地把采訪的音像資料和文字資料保留下來,可以說這也是功德無量的流派創新的基礎工程。(中國文化報/陳遼 張子清)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