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器法好好學了沒? ”一位作曲系的教授問一位準備考博士的同學,后者回答說:“學得挺好啊。 ”于是老師又問了他一個問題:“交響樂隊里邊哪件樂器能達到鋼琴最低的一個音? ”答曰:“這簡單啊,大號。 ”“不對,我再給你兩次機會。 ”他說貝司,還是不對。幾天后,學生致電老師,“我查出來了,是低音大管” 。這是首師大音樂學院教授張大龍講的一則小故事。或許這在作曲教學里面僅是個個案,但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很值得關注。導致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有兩種可能,一是在教學設置中,對基礎學習的要求不夠嚴格。二是或許學生對作曲就不感興趣,拿博士學位純粹為了找個工作,于是哪個博士好考就考哪個。
在教學設置方面,我國作曲專業(yè)的學習幾乎從附中一直上到博士,相較于國外有很大不同。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楊通八介紹了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情況,他說,它的作曲系里的課程,前幾年是不上作曲課的,第一階段先學對位、和聲、視唱練耳,達到第二個階段的時候開始學配器、管弦樂法、高級分析,之后再開始學作曲,這是對培養(yǎng)作曲人才規(guī)律的一種尊重,也是對資源的一種節(jié)約。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錢來養(yǎng)這么多的作曲老師,讓所有有興趣、沒有興趣,有才能、沒有才能的人都學作曲、寫交響樂。這點或許值得借鑒。
而對于后者,可以先看一組數據,據文化部網站的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1年,中國大學當中設置藝術專業(yè)的高校有874所,其中開設音樂類本科專業(yè)的院校有298所,估計音樂類在校生總量約30萬人。假設作曲類占1 %,每年畢業(yè)的作曲專業(yè)學生就是3000人。實際上九大音樂學院現在每年作曲專業(yè)的招生都是二三十名,單是這九所音樂學院每年就有不少作曲系的畢業(yè)生了,還不要說298所有音樂學科的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這么多人全要去當作曲家不太現實:一是成才率沒有那么高,再一個是市場也容納不下。這與上世紀70年代后期恢復高考的狀況形成了反差,尤其是中央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七七級那一批學生,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作曲基礎,有興趣、有實踐。
之所以有這么多作曲系學生,不排除兩種可能,一種是考生文化課不好所以選擇藝術類專業(yè),今年兩會就有要求提高藝術類考生文化課分數的提案,可見這種情況已經在教學中形成了一些問題。另一種就是在家長的安排下進行選擇。這些學生等入學學習一段時間后,才發(fā)現并不喜歡作曲,而對于這類學生,讓他硬著頭皮寫五年交響樂,完全是種折磨。著名作曲家高為杰從事了53年作曲教學,他說:“學校應該提倡學生多元發(fā)展,即使是作曲方向的學生,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寫交響樂?我覺得也很無聊,他的長處不在這個方面,肖邦不寫交響樂,也是大作曲家。更不要談有些學生根本就沒有作曲才能,也沒有作曲興趣,你強制性地讓他學,然后本科畢業(yè)又找不到工作,又繼續(xù)考研,再來硬著頭皮學作曲,簡直是痛苦人生,我覺得是造孽。 ”在高為杰任教的中國音樂學院,他的觀點經過老師們的討論和研究以后得到了采納,現在實行了一個大作曲的教學模式,包括電子音樂作曲等,就是說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雖然不能轉到別的學校去,但至少是在作曲這個門類里,可以轉。高為杰希望,這種多元不僅要體現在作曲系范圍里,至少一個學校的音樂門類里是不是也可以轉專業(yè)。學生對作曲沒興趣了,可以轉到音樂管理,或者去搞音樂教育等等。不應該讓音樂創(chuàng)作這么美好的事情變成了很多人一生的痛苦,而且也成為社會的極大負擔。
其實,根本的問題還在于,假使這些學作曲的學生都成才了,我們需要那么多的作曲家嗎?(中國藝術報/丁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