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網絡共享服務困擾多年后,世界音樂產業終于迎來好消息。國際知名唱片公司工會IFPI日前公布2012年統計數據:去年,全球錄制音樂的銷售總量達到165億美元,比2011年略有上升;數字音樂銷售增加了9%,大約為56億美元,占據整個領域營業額的34%。
這是13年來首次呈上升趨勢。自1999年以來,音樂產業持續萎靡,銷售逐年下滑。音樂產業終于成功完成互聯網革命,數字音樂的銷售開始彌補傳統唱片銷售的大滑坡。業內人士指出,恢復增長是音樂產業轉型帶來的結果,雖然這一轉型花費的時間有些長,但音樂產業現在已經適應了網絡世界。
音樂產業在全球數字化時代經歷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考驗。過去的13年里,音樂市場幾乎縮水一半(1999年,音樂產業全球營業額為280億美元)。最初的威脅來自互聯網和音樂盜版。大量非法音樂資源分享平臺養成了互聯網用戶免費享用音樂產品的習慣和品位,也極大地沖擊和破壞了音樂產業。
面對來自互聯網的巨大威脅,各大唱片公司都未能及時做出反應并找到對策。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和適應,唱片公司才逐漸接受各種新媒體和新渠道,向它們開放自己的音樂產品目錄,以擴大合法數字音樂的銷售量,盡管當時這一舉措也在業內飽受質疑和批評。2000年初,蘋果公司使用iTunes軟件為用戶提供有償的合法音樂下載服務,其數字音樂銷售額達到全球份額的70%。
如今,各知名唱片公司都陸續與提供各種音樂消費形式的不同傳播媒介合作,如瑞典的Spotify和法國的Deezer,這兩家流媒體為付費者提供實時在線音樂收聽,已分別擁有500萬和300萬訂戶。此外,Youtube、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網站都推出了各自的有償音樂下載服務。
有趣的是,最初是數字技術對音樂產業產生了威脅和破壞,而如今又正是數字音樂拯救了音樂產業。然而,形勢并非一片樂觀。歐洲一些老牌唱片零售商,如HMV和VIRGIN等都面臨破產倒閉,而一些版權公司、音樂家、藝人和發行公司的經營狀況也令人憂慮。(中國文化報/特約記者王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