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城里人的見多識廣不同,目前農村文化娛樂活動仍較稀少,所以“看熱鬧”的喜好幾十年一直熱情不減。剛剛過去的2012年,我省共舉行4000余場規模浩大、聲勢壯觀的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這成為全省農民朋友最大的“熱鬧”。看絢麗的表演,聽“對味”的二人轉,即使在寒冷冬日,也照常上演的精彩文藝演出成為全省農民觀眾的娛樂盛宴!
農民看戲熱情高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極寒天氣,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省戲曲劇院吉劇團送戲下鄉的演出仍在火熱進行中。蛇年春節一過,大年初八,省吉劇院的送戲下鄉演出就走進了長春市城郊接合部的光明村農村文化大院,給歡度佳節的農民觀眾們送上了節日的祝福與歡樂,聞訊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達三四百人,其中許多人是從幾十里外的臨近村屯特意趕過來的。他們或三五成群合乘農用機車清晨四五點鐘就出發前來了;或騎著自行車,路上花費了二三個小時興致勃勃而來。演出之前,小劇場已經變得人氣旺盛,熱鬧非凡。
雖然當天天氣寒冷,但小劇場內卻溫暖如春。如今農村經濟發展較好,各村的農家書屋、小劇場等文化設施紛紛興建起來,光明村的小劇場嶄新、現代,雖不華麗卻十分適用。能容納200余人的劇場擠滿了熱切的觀眾。省吉劇團演員們精彩的二人轉、拉場戲、歌舞等節目輪番上演,演出的效果比城里的大劇場要火爆熱烈得多。與城里觀眾的高要求、較挑剔的欣賞標準相比,農民觀眾要熱烈樸實得多,演員們每一逗笑的包袱和出彩的表演,都會贏得觀眾熱情的掌聲和笑聲。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劇場內的笑聲、掌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熱烈的氣氛達至“爆棚”。
農民對文藝演出的渴望和歡迎體現在每一場演出中。一次,長春市各藝術院團聯合演出在九臺市紀家鎮舉行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演出不得不中斷。但觀眾們卻聚攏在演出現場遲遲不肯離去。一個小時后,雨停了,演出接著進行,觀眾們就又踩著泥濘圍攏過來,而且比之前的人數更多。
院團送戲動力足
幾年來,對送戲下鄉,各藝術院團都非常重視,始終精心準備,為農民觀眾送去了最精良的藝術節目。
送戲下鄉的演出中,不僅集中了省、市、縣各級藝術團,同時還有文化館、藝術學校以及藝術研究所的藝術力量,演出的節目也形式多樣,質量精良,其中許多資深的老藝術家也一起深入基層,如省曲藝團有限公司的著名京東大鼓演員王大海幾乎每次都參與演出。同時,各場節目的民族特色也十分鮮明,如伊通縣的滿族風情節目、前郭縣的蒙古族歌舞以及延邊歌舞團的朝鮮族特色節目等。
演出中,演員們的熱情十分飽滿。省吉劇院的省民間藝術團是我省“為農服務第一團”,幾十年來堅持常年在農村演出,演員們與農民觀眾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每一次下鄉演出,演員們都非常興奮,青年演員孫忠宏說,農民觀眾對節目非常喜愛,演出時自己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臺上看到農民的笑臉和鼓掌,我就渾身充滿了激情。”觀眾叫好讓再來一個,演員們就會再演一個,從來不知疲倦。
在演出中,下鄉的院團都以農民觀眾方便為首位,以達到最好的演出效果。如演出的舞臺常常搭建在陽光底下或沖著風口,演員們寧可自己暴曬在太陽下、迎著風,也要讓觀眾坐在背陰里,背著風,安心地看戲。為此,演員們就要“遭罪”了,一場戲下來,服裝里里外外全都濕透了,臉也被曬暴皮了,迎著風演唱,一張嘴就被灌了滿嘴的沙子……
常年的下鄉演出,加大了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使劇團更了解觀眾的需求,因此在排演節目和演出方式上,更適合農村觀眾的欣賞標準,送戲演出的效果也更加扎實、有效。
主管部門積極發揮職能
全省藝術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都是為了農民觀眾的歡笑和精神渴求。演出中,每場演出都達到幾百人至上千人,多時達上萬人。面對如此受歡迎的演出場面,省文化廳副廳長蘇威非常感慨,她說,如今富裕起來的農民朋友們雖然衣食無憂,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較為匱乏,作為文化主管部門,有責任把送戲下鄉活動開展得更好,更有實效。
為推進送戲下鄉活動持續有效開展,我省主管部門在資金、制度等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如每場演出給予相應的補貼以鼓勵和資助各級藝術表演團體送戲下鄉演出,其中省直藝術表演團體每演出一場補助4000元;市級藝術表演團體每演出一場補助2500元;縣級藝術表演團體每演出一場補助2000元。
同時,嚴格對演出質量和標準做出規定,包括每場送戲下鄉演出劇(節)目時間不得少于90分鐘;演出現場統一制作懸掛“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慰問演出標語;鼓勵和要求各地、各單位積極深入到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工程開展以來未能覆蓋的行政村,特別是深入偏遠、落后的鄉鎮、村屯,把黨和政府對農民文化民生的關懷送給那里的群眾。
在提升送下去的節目質量和種類上,還舉辦了各個藝術院團送戲下鄉集中展演活動,省、市、縣各級的藝術院團都參加,節目含蓋二人轉、歌舞、話劇、魔術、雜技等多種形式,演出遍布全省9個市州。演出中,組織專家評審團對各場演出的觀眾反應、節目質量等進行評比,促進了演出水平的提高,保證了演出實效。
另外,在保證演出實效方面,省文化廳加強了監督檢查的力度,采取不定期抽查、網上公布有關情況等方式對演出場次、演出時間、演出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
由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扎實有效地推進送戲下鄉活動,2009年、2010年,全省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分別達到3600場和3700場。2011年,省政府確定的文化民生實事中送戲下鄉的任務增加到4000場,實際則完成演出任務4300場,2012年完成4200余場。4年均提前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演出任務,這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基層群眾的廣泛認可。
在2012年,為使送戲下鄉更加完善和提升,其重點向“種”文化轉變。積極走進農村文化大院,邀請農村文藝骨干與藝術家同臺表演,進行理論輔導、培訓、教授新創劇目等方式,扶持了農村自辦文化、輔導農村文化大院的演出活動,力爭使農村文藝演出常態化,發揮農村文化大院的職能,推動農村文化大院專業人才的水平提升和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
省文化廳廳長林君說:“四年來的演出實踐證明,政府購買公益性文藝演出下鄉是最受農民群眾歡迎、最能活躍鄉村文化氛圍、最能產生廣泛影響的項目。連續四年不間斷地送戲下鄉活動,滿足了農民‘看熱鬧’的需求,同時對提升農民和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改變農村的鄉風民俗起到了積極作用。”(吉林日報/孟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