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現場
2013年11月30日,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辦、黃河教授、王瑟老師指導的揚琴教學系列音樂會如期上演,得到了中央音樂學院王次炤院長的來函致辭,蒞臨到場的嘉賓除了本院各系教授之外,還有來自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等眾多院團、院校的專家學者。
教學音樂會彰顯薪火相傳的溫馨與默契
本場音樂會是中央音樂學院揚琴教學成果的一次展示,但它的意義遠不止如此。正如黃河教授在音樂會開場前的致辭所言,教學音樂會還肩負著“傳幫代”的任務。這是一場作為老教師的黃河教授與代表新生代的青年教師王瑟一道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的揚琴教學展演,從黃河教授所延續下來的正是中央音樂學院一貫堅持的嚴謹治學、規范教學的傳統,這與年輕一代教師的銳意與活力發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讓音樂會帶動教學的傳統模式散發著強烈的時代氣息。音樂會的背后透露的是中央音樂學院作為培養專業演奏人才搖籃的專業水準,交織的是傳承與創新。黃河教授不僅注重揚琴教學的內容和質量的把控,同時還關注如何將優良的民樂教學傳統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遞下去。
教學音樂會新作品風格各異、各具風采
“藝術精神是需要包容化育,我們對揚琴藝術的發展也需要更加博大的胸懷,正是這樣的思想引領,在今天的音樂會中才可以聽到風格更加多元的揚琴室內樂作品!秉S河教授在音樂會上如是說。
的確如此,音樂會上演的風格多元且極具包容性的作品,讓人們無不領略到揚琴家族的可塑性和那萬千變化的藝術魅力。著名作曲家徐昌俊的《鳳點頭》所傳達的是古老戲曲藝術的現代演繹,那不斷變化的節奏律動、融合古樸與現代的韻律源源不斷的音樂動力與張弛有度的音樂張力,在揚琴與鋼琴和打擊樂的堪稱完美的協作與配合下表現得淋漓盡致。青年作曲家王丹紅的《動感彈撥》、《翡翠》、《狂想曲》是為揚琴組與西洋弦樂組、打擊樂這種新穎的組合方式而創作的,三部作品各具特色,揚琴與其它樂器組的配合十分順暢和貼切,在表現幻化的韻律、動感的節奏、聲部間的銜接合應、復雜有序的音響對位以及高難度技巧方面駕輕就熟、游刃有余。臺灣新銳作曲家Jamie Lin創作的《三拍子》和《雨的聯想》充分體現出古典唯美、恬靜高雅的藝術旨趣,其中的快板樂章融入了華麗的爵士音樂風格,令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躍入新境。音樂會上演的黃河教授的揚琴作品《滇寨春色》將觀眾帶到了云南山寨晨曦時分那奇異朦朧的美景之中,優美動聽頗具地方色彩,作者大膽借用鋼琴三重奏的形式,揚琴、大提琴、鋼琴三者之間動靜有致、神采逸出。
教學音樂會突顯教學、演奏、創作的多維互動關系
本場音樂會是對中央音樂學院揚琴教學成果的一次展示,王玉玨、馬英俊、向鑫都是剛剛在中國音協第四屆“金蘆笙”全國民族器樂大賽中分獲金、銀、優秀獎的選手,其他揚琴重奏演員也是本院培養的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乏有各類民族器樂比賽的獲獎選手,這保證了本場音樂會的演出水準與質量。
當然一臺音樂會的成功與否,若沒有上演作品的支撐是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做到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樂會上演的作品均由專業作曲家創作,且風格更加多元復合,從舞臺上的樂器擺設便可見一斑:除了高音揚琴、中音揚琴、低音揚琴等聲部多樣的揚琴家族以外,還包括了鋼琴、弦樂樂隊、手風琴、竹笛和打擊樂等等中西混搭的室內樂隊,這些樂器之間的組合光聽名字就讓人充滿期待:別具一格的搭配在舞臺上的碰撞將會出現怎樣奇特的音效組合?豐富的聲部層次組合而成奇異的音效,未到場聆聽音樂會的觀眾可以充分發揮想象。
就更大的層面而言,我國民族器樂的發展應當是一套體系的整體性進步——演奏、教學與創作之間缺一不可。從演奏與教學的關系來看,用嚴謹、合乎規律的教學手段,鍛造扎實的表演基本功,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上探索新穎的教學方式,促進演奏的多層次發展,同時以“教學音樂會”的形式檢驗教學成果,從而帶動演奏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從教學與創作的關系來看,通過舉辦新形式的音樂會演出民樂新作品,來吸引更多的專業作曲家為民樂創作,一方面豐富揚琴的教學訓練曲目,另一方面,從民樂教學的角度推動中國民樂創作的發展,這是一條極富意義的跨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