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在“藝術課堂”上學習民族樂器。陳原 攝
“藝術課堂內容很好,如果票價低些就更好了。”一位老觀眾這樣說。
上周末,上海城市劇院文化公益品牌“城市之光 藝術課堂”以一場向觀眾傾聽意見的茶話會,取代了開辦兩周年的“慶生會”。10位忠實聽眾與曾光臨藝術課堂的藝術家一起,為藝術課堂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
成立四年的城市劇院為上海西南及周邊地區呈現了500多場優秀國內外經典演出,已成西南地區文化新地標。創建自己的文化公益品牌一直是劇院的目標之一。2011年12月,首場“過年賞樂——新年音樂會面面觀”主題講座,揭開了劇院文化公益品牌 “城市之光 藝術課堂”的序幕。兩年來,劇院聘請專業公司負責課程制作,從主講老師人選到演出節目內容確定都進行認真討論。通過“城市之光 藝術課堂”平臺,兩年中,城市劇院共舉辦各類藝術講座50場,接待觀眾2萬多名。
每月兩場,上半月鎖定民族音樂,下半月鎖定西洋音樂,使得不少劇院周邊居民都養成了按課表索驥、固定前來“聽課”的習慣。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古琴演奏家龔一、阮演奏家劉波、指揮家王甫建、古箏演奏家羅小慈等先后成為主講人,表演藝術家陳佩斯、舞蹈家金星、話劇導演雷國華、日本雙排鍵演奏家神田將等國內外藝術大家也帶著自己的作品登上藝術課堂。
因為聽取了許多聽眾們的意見,今年第二季度起,劇院取消了藝術課堂原本的最高調票價60元,調整為全場20元和40元。一場藝術課堂的宣傳推廣和劇院管理成本相當于一場商業演出,20元、40元的票價支付電費和管理成本都不夠,每場講座幾乎都在貼錢運作,但劇院方認為,把文化公益品牌做好做強是文化行業從業者的一份社會責任。目前,藝術課堂2014年上半年度的課程計劃已排定,“我們把它當成與演出季一樣重要的事在運作。”劇院負責人說。(解放日報/施晨露)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