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有14個鎮,幾乎每個鎮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產品。東臺鎮的四灶苗豬生意做得名氣很響,當地就有個歌舞節目叫《噢啰啰》,據說是模仿趕豬的聲音,非常生動;千年古鎮安豐的豐收舞,也極具地方特色,農民舉著農具跳著舞,還結合了時下流行元素,創作了《東臺農民Style》,深受群眾歡迎。
登上“哈哈周末”舞臺的不少人甚至沒有任何文藝功底。安豐鐮刀舞文化合作社59歲的袁秀蘭,由于不識字,唱歌都要人一句一句地教,舞步也得分解成八拍,一遍一遍地記。“在田里,你是怎么割麥子的,這舞就怎么跳!”袁秀蘭種了一輩子的地,說到怎么割麥子那是行家,彎下腰割麥,抬起身揚麥,這舞就自然地跳了起來。
舞臺上,收獲了快樂、滿足和自信。于是,在新疆從事餐飲、賓館服務業的何志芹,愿意為演出坐飛機在東臺和新疆之間來回奔波;張蘭芳醫師再忙也要利用業余休息時間排節目;潘雪娜身患大病依然念念不忘演出。
313個群眾文化合作社,每個合作社都精心打造著自己的特色節目,如紫陌絲綢之路文化合作社的舞蹈《小小新娘花》、章爹華小喜劇合作社的小品《熱線電話》、百花戲劇文化合作社的越劇《何文秀》等,這些文化合作社有的原本只是一個文藝小團隊,升格為文化合作社后,他們更忙活了,對團隊的要求也更高了。
一年里,每10天就有一個新節目產生。原本清靜的文化館變得熱鬧起來,所有排練場地全天候開放,每個文化合作社都要提前預定排練檔期,館里歌聲、笑聲此起彼伏。因為來自群眾、來自豐富的生活實踐,“哈哈周末”的舞臺反映了文化凝聚人才、煥發活力的巨大力量。
“土聲音”讓東臺大地歡歌笑語
吹拉彈唱、載歌載舞,大家在“哈哈周末”這個舞臺上盡情地抒發著對生活的感悟,一臺臺演出再現生活原生態的同時,也傳達著一種文化追求。群眾文化合作社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惠民民間組織,通過調演、巡演、匯演的方式組臺演出,合作社社員們長期活躍于敬老院、消防大隊、邊防大隊、聾啞學校、農民工工地。在娛樂群眾的同時傳遞溫暖、傳遞真情,也提高了群眾的素養。一股健康的文化氣息在“董永故里”鋪開。
“每臺演出都爆滿,群眾熱情很高。以前我們沒事就喜歡打打小麻將,因為不運動,腰椎痛,還經常感冒,現在一有空就要去排練了!”東臺市民陳勇說,“每次演出,劇場敞開大門,大家隨意進來觀看,來早的有座位,來遲的站著看。”“哈哈周末”每場演出都免費,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加,有的劇目和合作社甚至有了“鐵桿粉絲”,并涌現出一批“群文之星”。
東臺五烈甘港是江蘇省有名的美好村莊。文化合作社的演員們在甘港大戲臺已經演出若干場。村民王大慶已經記不得自己看過幾場演出了,“說的是方言,演的是我們身邊的事,很符合我們老百姓的口味。”
“用鄉土文化演繹出了陽春白雪的感覺。”這是東臺市煙草局的退休職工洪善珍觀看演出后由衷的感慨。
群眾文化只有群眾接受了、喜愛了,群眾才會從中得到教益。觀看過的群眾紛紛表示,“哈哈周末”無論文藝形式,還是演出格調都很高,雖土但不俗,草根也很雅。不少節目結合當下的社會形勢,進行舞臺化創作,群眾通過自己的學習、領悟、反思,傳達出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樸實解讀,如展現新型干群關系的《熱線電話》、老年人追求幸福的《相親》等。“哈哈周末”舞臺上傳出來正能量,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
為打造一流演出載體,東臺市政府出資近百萬元在市人民劇場添置大型液晶背景屏幕、演出T臺等基礎設施,無償提供舞臺、燈光等一切服務。與此同時,“哈哈周末”這一帶有草根特質的惠民文化品牌,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愛:著名音樂家卞留念聞訊后,為“哈哈周末”創作了主題曲《鄉村好聲音》,此后每次開場、閉幕都會響起此旋律;東臺市文化部門通過邀請南京藝術學院專家來指導、舉辦創作培訓班等形式提升了群眾文化合作社的演出水平,涌現出一批批高質量的節目,培養出了一批草根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