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全國共有劇種317個,20世紀80年代初有367個,近年來劇種數(shù)目急劇減少,現(xiàn)有劇種200多個。”這一數(shù)字讓舉步維艱的地方戲曲劇種和木偶、皮影、曲藝等藝術門類的保護問題顯得極為迫切。文化部表示,將對全國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的劇目創(chuàng)作給予資助,采取多種方式對地方戲曲人才進行培訓,盡力搶救和保護各地方戲曲劇種的歷史文獻和文物。
“20世紀50年代,全國共有劇種317個,20世紀80年代初有367個,近年來劇種數(shù)目急劇減少,現(xiàn)有劇種200多個。”文化部副部長董偉近日在全國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以及全國曲藝木偶及皮影戲優(yōu)秀劇節(jié)目扶持評審結果發(fā)布會上公布了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
針對近些年舉步維艱的地方戲曲劇種和木偶、皮影、曲藝等藝術門類,文化部出臺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和《文化部關于扶持全國曲藝、木偶劇、皮影戲優(yōu)秀劇(節(jié))目的通知》,根據(jù)各地申報,近日,文化部公布了全國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以及全國曲藝木偶及皮影戲優(yōu)秀劇(節(jié))目扶持評審結果。最終,中國評劇院、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廣東粵劇院等演出32個劇種的39家院團確定為全國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木偶劇《天鵝湖》等25個大型、8個中型和51個小型曲藝、木偶劇、皮影戲作品為扶持劇目。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表示,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以五年為一個周期,文化部將對全國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的劇目創(chuàng)作給予資助,采取多種方式對地方戲曲人才進行培訓,盡力搶救和保護各地方戲曲劇種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舉辦有影響的地方戲曲展演及表彰活動,并將對全國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赴境外演出和藝術交流活動給予補貼。同時,文化部還將借此向全國地方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發(fā)出一個信號,對于地方戲曲以及曲藝、木偶、皮影戲藝術,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出臺配套的政策措施,甚至是必要的資金保障。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表示,“在政府扶持的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傳統(tǒng)戲曲藝術必須自身求變的緊迫性,應當客觀地看到,傳統(tǒng)藝術與市場需求不是一對矛盾,我們反對‘娛樂至死’被標榜為‘唯一’價值,但‘觀眾是上帝’同樣也是市場的不二法則。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和科學運用政府扶持與市場接軌的雙重標準,直接關系到一個劇種一個劇團的生存與消亡。”為了讓傳統(tǒng)文化走出“博物館”陰影,2015年年底至2016年年初,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坐落在杭州西湖邊寶石山下,政府投資3億元建成的越劇藝術中心將正式啟用。茅威濤說,“我們的愿景是依托政府扶持,借助市場化管理,將越劇的駐場演出、學校教育、境內(nèi)外巡演融為一體,用1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把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全面轉型升級為繼‘西湖’、‘龍井’之后,又一張屬于杭州但又跨越杭州的文化名片。”(北京青年報/郭佳)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