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趙州三鼓”之一的趙州扇鼓,是廣泛流傳在“扇鼓之鄉”——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一帶的民間舞蹈,其藝術風格明快活潑、詼諧風趣。日前,記者參加由文化部團委主辦的“文化青年走基層”實踐活動時,參與了對趙州扇鼓這一河北省省級非遺項目的調研。通過現場觀看表演、走訪座談、深入采訪等形式,記者對趙州扇鼓的傳承與發展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
“扇鼓扇鼓圓又圓 上打下墜九連環”
趙州扇鼓鼓面直徑24厘米,狗皮蒙面,邊緣繪有圖案;鼓柄長13厘米,下端彎成云鉤狀,鉤有9個鐵環;鼓槌長35厘米,竹篾制成,末端墜紅色吊穗兒,這便是傳統扇鼓的基本特征。
“扇鼓扇鼓生得圓,上面綴著九連環,雖然不是值錢寶,我靠扇鼓討吃穿。”這段扇鼓唱詞透露了它的些許起源。據考證,扇鼓起源于漢代,由乞討者所用工具和演唱行為演變而來,俗稱“唱門飱兒”。起初,乞討者手執扇鼓并即興編些唱詞,在別人家門口演唱求取施舍。后來,民間藝人將其進行加工改編作為賣藝謀生的手段,這才逐漸傳播發展起來。
據了解,扇鼓于明末清初流傳至趙縣一帶,經過幾百年的傳承,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據悉,早先受物質條件的局限,扇鼓藝人表演時只著便裝而不穿戲服,以紅辣椒充當耳墜子進行裝扮。扇鼓表演也多出現在農閑時節、豐收之后以及各種祭祀和慶典活動上。傳統扇鼓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舞蹈,它集擊鼓、唱詞、舞蹈于一身,手中的扇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點綴道具,而是控制表演節奏的樂器和工具。其演唱也有多種形式,在傳統曲目中既有獨唱和對歌形式的《十二月》、《丟戒指》,也有角色、人物、情節兼具的《二姑娘騎驢王小趕腳》,還有以說唱形式呈現的《呂蒙趕齋》,以及載歌載舞、舞蹈性突出的《撲蝴蝶》、《四輩上工》等。
一度瀕臨失傳
自新中國成立后,扇鼓藝術在趙縣一帶得到了迅猛發展,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但是,由于扇鼓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一直處于自發傳承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支持,再加上受“扇鼓是乞討工具”等舊有觀念的影響,隨著老藝人的紛紛謝世,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趙州扇鼓一度面臨失傳的境地。
據趙縣宣傳部副部長趙志勇介紹,其實早在1977年趙縣文化工作會議上,挖掘整理和搶救當地民間藝術就曾被提上議事日程,扇鼓舞作為重點項目也被列入保護挖掘之列。他的母親早年也曾參與扇鼓的挖掘與保護工作,一有時間便和另外兩名同事提著錄音機,騎上自行車,往老藝人家里跑,錄唱詞、記動作。但由于社會的變遷,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越來越遠離群眾的生活。
據悉,趙州扇鼓現今在趙縣城東楊戶村,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帳村等地還有分布,其中楊戶村扇鼓傳承已久,最具代表性。楊戶村已過花甲之年的楊翠月曾經跟隨村里的老藝人張四子學藝,她是現在村里為數不多的能“掰開板”(鼓環節奏聲與擊打扇鼓聲清晰無混音)的一位,她說這全得益于張四子的言傳身教。
趙縣文化館的曹麗敏對張四子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六七年前,偶然聽說扇鼓老藝人張四子還健在,她喜出望外地第一時間趕到楊戶,結識了他。“學藝時,當時老人家因為左手癱瘓已經不能活動了,只好由我左手拿鼓,老人家右手持槌擊打扇鼓,教授鼓點兒節奏。一些基本的動作要領,老人家還一一為我校正傳授。”現今已是趙州扇鼓代表性傳承人的曹麗敏,深有感觸地描述著當時學藝時的情景。“不過很遺憾,沒幾年老人家就去世了。”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