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民間,會拉二胡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在海鹽澉浦的小山村里有這樣一位花甲老人,不但愛拉二胡,而且還巧用廢品制作二胡。他的名字叫林虎。他制作的二胡不但音色美,而且外觀可與“專業級”媲美,吸引了二胡愛好者前來向他購買,但他卻堅決不賣。昨天下午,記者采訪了這位二胡奇人。
音樂啟蒙
緣于一把破舊的二胡
在永樂村一座普通的農家小院里,記者見到了林虎。今年64歲的他頭發花白,但看起來精神很好。
一樓東邊的谷物間成了林師傅的琴房。在這里站了一會,不時有蚊蟲撲上來,但林師傅一有空閑就會在這里坐上一兩個小時。《月圓花好》、《雁南飛》……小書桌上擺滿了各種樂譜,林師傅隨手拿起一把二胡,一手按弦,一手運弓,《采茶舞曲》優美的曲調便從他的指縫間流淌出來。
林師傅說,小時候看到有人拉二胡都會情不自禁地湊上去看,但一直連琴弦都沒摸過。直到15歲那年,一位會拉二胡的和尚看他實在喜歡,便送給了他一把破舊的二胡,當時林虎如獲至寶,回去后天天琢磨,勤學苦練,漸漸地,從簡單拉幾句,再到拉耳熟能詳的歌曲,他擅長的曲子越來越多。
老有所樂
退休后自學做二胡
20歲時林虎干起了家電維修,忙碌的工作讓二胡淡出了他的生活,直到10年前退休后,看到朋友從樂器店買的二胡。“那把二胡做得很漂亮,我借過來看了很久,盤算著能不能自己做一把。”
回到家,林虎便開始尋找做二胡的材料。好一點的二胡用的都是上等的紅木,但是這樣名貴的材料很難買到,林虎跑了好幾家家具廠,用便宜的價格買下了一堆邊角料。除了琴身,二胡的琴膜也有講究,需要用大蛇的皮,為了找大蛇皮,林虎動足了腦筋,最后從當地的小飯店廉價買到了。弓桿是用山上的細竹子做的,弓毛是釣魚絲……第一把二胡終于成型,“雖然樣子不是很好看,但是一拉音色還不錯,當時心里很激動的。”受到鼓舞的林虎從此一發不可收,只要一有空就會鉆進書房敲敲打打。
書房的大木桌上排列著6把二胡,琴筒有圓形的,也有六邊形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每一把都細細地上過漆,每一個彎角都打磨得很光滑,就連琴頭上的弦軸頂端也被精心粘上了塑料片。林師傅介紹,做這樣一把琴零零碎碎的時間加起來要花半個月。“自己做的琴,時間精力花進去了,品質自然就上去了。”林師傅自豪地說。
如今,林虎做的二胡已經遠近聞名,有不少人慕名前來購買,但都被林虎拒絕了。“每一把二胡都耗費了我很多心血,也傾注了很多感情在里面,它們都像我的孩子一樣。”
以琴會友
手藝引來隊友稱贊
永樂村有一支老年演奏隊,成員年齡都在60歲上下,林虎在這支演奏隊中負責二胡演奏。在澉浦鎮的“一村一品秀”演出中,他們經常甘當“綠葉”,用動聽的琴聲為演出增彩助興。
“我們這一隊人馬,都是出于對音樂的喜愛走到一起的,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林師傅告訴記者,平時只要一有空閑,大家就會聚到一起切磋琴藝,彈彈拉拉一下午,生活也就沒那么單調了。
隨著近幾年新成員的不斷加入,原來的二胡數量明顯不夠了,林虎便親手制作了好幾把送給隊友。隊友步雪良用的二胡就是林師傅做的。對于林師傅的手藝,步雪良連連稱贊:“林師傅的手藝真是沒得說,一開始我們都沒看出來是他自己做的,他這個人就是有這么一股巧勁和韌勁!”
在工作臺上,記者還看到一把三弦琴,林虎說,這也是為老年演奏隊準備的。“我最近正在練習彈三弦,希望接下來的演出能用上。”林師傅說完手指輕輕撥動琴弦,陶醉在悠揚的琴聲中……(信息來源:嘉興日報)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