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上海大劇院燈火輝煌,“嶄新”的氣息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多方面撲面而來。大堂沒有變化,依然是黑白鋼琴鍵造型的大理石迎接著觀眾。唯一的改變在于巨幅油畫經過修復,色彩更加明麗絢爛。一樓原本大量閑置的空間被打通,咖啡館和藝術品商店成了早到觀眾的駐足之處。
正式演出前,大劇院特別邀請國內聲學的權威機構與專家,上海現代集團華東建筑設計院、章奎生聲學設計研究所的專業團隊,進行開幕前最后的聲學測試。章奎生教授亦是1998年大劇院建聲設計的主持者。
昨天上午,一支以建聲專業十余名博士、碩士為主的高水準精干團隊,率先進入大劇院的大劇場開展“自然聲”條件下的聲學測試(不作電聲測試)。在保持劇場空場的安靜情況下,在大劇場的舞臺上架設一個球形正十二面體的聲源,配合散布在劇場一至三樓、各包廂坐席的數十個測聲點,利用先進的聲學測試軟件記錄下劇場不同位置的自然聲的聲學參數。聲學參數最重要的一項數據即混響時間,一直以來大劇院演出時中頻平均混響時間、低頻混響時間、高頻混響均具備優良特性,保證了觀眾廳音質具有足夠的豐滿度、清晰度和明亮度,空滿場混響時間基本相同。
其他如早期衰減時間、音樂明晰度、側向反射聲系數、聲場力度、聲場不均勻度及背景噪聲等參數也都嚴格如實地被記錄了下來,來自丹麥、荷蘭等國際一流聲學測試儀器與軟件的使用也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在吸聲簾幕的閉起或者打開幅度的調整的不同環境下,測試先后進行了約兩個小時。聲學設計研究所高工楊志剛在評閱昨天得出的聲學數據后表示,大修后的上海大劇院的各項聲學參數均十分出色,甚至比原先還略有提升。由于昨晚是歌劇演出,完備的聲學測試還應當包括交響樂演奏時音罩使用下的聲音參數,未來一份更精確、更綜合的聲學報告會告訴大家大修后上海大劇院聲學和音效的具體情況。(東方早報/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