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領全球文化融合方面,深圳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李鳳亮認為,目前深圳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企業,仍然局限在互聯網數字內容的生產和數字設備的應用方面,在文化創意設計方面的應用很少。實際上,文化與科技融合還能應用到農業、工業等更多的跨界領域上。
事實上,目前國內的市場仍然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產品有很大的需求,目前的市場足夠大,再差的電影也有人看,但這些需求目前卻被國外的產品所占據。中國文化產品要想占領市場,甚至走出國門,就必須在技術、創意上有所作為。
問題:文化創意企業落后時代發展
建議:適應市場潮流爭取生存空間
“由于技術革新和創意升級的迫切性不夠強,深圳很多傳統文化創意企業已經死掉了”。李鳳亮表示,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新的消費方式,如果沒有創新意識,“一定會被淘汰出歷史的舞臺”。
事實上,當國際上的服裝設計已經考慮到不少新材料時,深圳的很多企業仍然在傳統的面料和款式上費盡心思。當這些服裝行業通過電商開展服務時,很多企業卻還在傳統的設計產業園里耕耘。
“并不是以傳統和現代來決定消亡。”李鳳亮表示,傳統的文化企業并不是沒有發展空間,而是如何去適應市場的潮流,爭取生存的空間。“越是城市的就越向往鄉村,即便是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無孔不入的科技,也會在城市里得到生長”。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白國慶也認為,目前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很多,但與之極其不相稱的是,大遺址成為割裂于城市文化中心的孤島甚至是棄兒,千城一面的當代建筑正解構著大遺址的傳統文化空間。“文化科技融合能夠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裂變效應,這也體現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白國慶認為,依靠大量的歷史檔案對大遺址進行查閱、辨析、鑒別和數字化,利用遙感技術、三維激光掃描等高科技手段記錄大遺址現狀,以此為基礎建構大遺址的數字產品體系,比如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和出版發行等文化產業領域,最后還能構建復合的工作體系,比如涉及考古、建筑、園林等業務團隊以及產業運營等管理團隊。(南方日報/昌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