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鋪張演出的偃旗息鼓、各種節慶的勤儉節約,讓一向虛火很旺的市場急劇降溫,輿論一片叫好,但一些曾經依靠公款支撐的文化單位和個人卻在抱怨,好像市場原本發展順利,現在卻遭遇“滑鐵盧”了,就像有些酒店和飯店那樣,如今生意冷清了許多,有人不從根本上尋找原因,反而在懷念公款吃喝的“大好時光”。
依賴公款消費維持的那些文化企業和個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市場經營者,市場中的非市場因素才使他們短期獲益。而今,當這些都被明令禁止后,文化市場才真正進入了健康發展、正常運營的時期。不過,一個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市場,需要真實的市場主體作 支撐,需要大量的經營人才,需要有良好聲譽和操作經驗的中介公司。而這些,就目前的狀況看,仍是市場中的弱項。
所謂市場主體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他們必須具有獨立性,尤其是產權的獨立和經營權的獨立,應該在商業運營中體現出獨立的法人地位。我國文化市場主體至今尚不成熟,很多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后還沒有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的文化企業獨立性偏弱,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備市場主體資格,一些文化單位連最基本的合同都可以不顧。這樣的企業和單位如何支撐市場?
今天的文化市場最缺的就是經營人才,尤其是擅長市場操作、懂得市場規律、了解國際市場行情的人才。經紀人才更是常年在市場低端徘徊,雖然擁有經紀人證書的人已經是個可觀的數字,但出色的經紀人究竟又有幾個?從前“穴頭”出名的還真不少,不過,那是與偷稅漏稅、盤剝演員、不專業、無職業同步的。現在,在大量帶有經紀項目的文化公司里,經紀人依然流動性很強,專業素養不足、職業精神欠缺,始終沒有成為繁榮市場的主力。
以大劇院為代表的演出場所現在遍地開花,然而,劇場經營管理人才還是輿論喊缺的群體。實際上,這些人才本應該與劇場的數量相等,起碼這些人才的培育和發現應該與劇場的大規模建造同步進行。
作為連接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諸環節的服務性企業,中介公司在文化市場并不少見,但仍嫌不足,擁有良好聲譽和專業經驗的中介公司更是少而又少。這與一些文化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至今仍對民營中介公司的作用存在認識偏差有關,他們老覺得這些中介就是一群奸商,總以為企業和消費者的錢都讓他們生生賺走了,真不如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少一道環節多節省一筆開支。結果,企業的那些傳統業務辦公室既不懂市場,也不了解消費者心理,造成了市場的兩頭脫節,一邊有好產品卻沒有銷路,一邊又在抱怨享受不到優秀的文化產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了解海外市場,擁有國際市場操作經驗的中介公司最為稀缺,特別是中國演出,都說它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強,但有多少演出團體找到了優秀的國際演出中介公司?這樣的公司在國內又有幾家?沒有像樣的國際演出中介服務,競爭力又從何談起?
尊重市場規律、依法管理市場,至今仍是需要繼續強調的問題,違反市場規律、行政干預市場的事情依然時有發生,不尊重客觀規律、不遵守市場規則,發展市場又從何談起!
健全文化市場,繁榮文化市場,首先就要鼓勵、支持市場主體發揮獨立的作用,還要培育足以支撐市場的經營人才和中介公司,認識到他們的價值和意義,更要尊重市場規律。否則,文化市場就是跛足的,軟弱的,經不起風浪的,而且,總也無法成熟。(人民日報/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