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正規經營的一手琴銷售不同,龍門樂器在對翻新鋼琴的批發中沒有任何書面的價目表,只對客戶選定的型號進行報價。更為“謹慎”的是,公司對外宣稱透明過硬的鋼琴翻修流水線、進口報關單據也都不輕易對外展示。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琴源的質量保障很難說,有些鋼琴本身都受潮或泡過水了,使得內部都生銹了,一些二手琴翻新廠還依然重新進行翻新后對外銷售。“國內現在大部分的都是貿易型的二手琴販子,屬于拿回來把鋼琴擦一擦就再賣出去的那種。”
消費者甄別二手琴好壞的難度很大。遺憾的是,長久以來行業內一大潛規則一直又未被本土消費者所知曉。
歷史空白的“鋼琴們”
從二手琴進入中國轉入翻新后的批發環節開始,這些鋼琴的歷史便被一并抹去。無從追溯的衛生與環保問題也使得購買后的消費者承擔了相當程度的風險。
陳勇表示,由于二手鋼琴不同于企業批量生產鋼琴,每一架鋼琴都來自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家庭,不同使用者,有著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年代。二手鋼琴是否沾染有某種病毒或者細菌,甚至核輻射都有可能。
“有的走私鋼琴根本沒有經過海關就流入中國境內,其病毒感染的風險性會更大。因而,二手鋼琴進入中國市場是不符合國家質檢總局的有關衛生要求規定的,存在著多種污染環境的風險。”
目前國內二手琴進口中,過關流程中便需要對二手琴進行商檢、衛生檢疫、藥檢、熏蒸等一系列過程,衛生狀況相對較好。但在走私琴數量愈發抬頭的大背景之下,二手琴的衛生環保情況便令人擔憂。
除卻鋼琴衛生記錄的缺失以外,大部分二手鋼琴在經過進口、批發、翻新和零售等多個環節,最初真實的生產時間、產地等信息均難以追究,而扮演零售商的琴行對于產品定價則有著非常大的浮動空間,消費者則因為信息不對稱,常常遭受損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