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是一地區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今年年初,山東省文化廳對外發布統計數據:2012年,山東省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720億元,同比增長17.9%。而在2006年,這一數字僅為604.4億元。6年時間翻了兩番,不少業內人士評價這一變化為“山東奇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認為,山東省文化產業近年來發展態勢迅猛,走在了全國前列。
知識經濟時代區別于農業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是指以知識運營為經濟增長方式、知識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知識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形態的時代。“工業經濟以制造業為主要特征,知識經濟更注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向勇指出,文化產業是以知識的生產、傳遞和運用為特征的大產業,正在迅速崛起的文化產業將在知識經濟時代處主導地位。
“十一五”期間,山東文化產業保持年均增加18.79%的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基礎上,山東利用自身優勢,借助金融杠桿撬動文化產業發展,堅持整體布局、統籌謀劃,積極營造文化消費環境,為文化產業發展筑造了“溫床”。
11月8日,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融資高層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除邀請國內文化產業領域知名專家點評山東文化產業發展動向外,研討會還對山東省內各市負責人、省直金融機構代表進行了文化產業投融資培訓。泰安市文廣新局辦公室主任董煥琴表示,通過培訓開闊了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視野,使他們了解了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大形勢,對今后泰安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有指導意義。據介紹,這是山東省第六次舉辦文化產業培訓班,也是首次開設文化產業專題培訓活動。
“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型經濟增長方式背景下,山東積極出臺多項措施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向勇分析道,山東通過財稅優惠、資金直投、調整準入政策等方式,利于本省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
在向勇看來,任何領域的起步騰飛都需要有龍頭地區或企業引領。以山東為例。為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力,山東于今年年初提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協同發展戰略,以濟南市帶動周邊各市經濟發展。為配合這一戰略實施,山東省文化廳委托山東大學中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編制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草稿于7月初出爐。“根據規劃編制組的調研,我們在《發展規劃》中建議山東應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完善投融資體系。”山東大學中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昝勝鋒指出,目前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應聯合起來盡快通過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將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城市群產業升級調整結合起來;積極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形成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資主體。當地政府部門應制定完善政策法規,培養吸引創新人才,建立創新網絡體系,培育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打造自主品牌,以實現經濟圈文化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向勇指出,盡管目前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距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仍有距離,山東文化產業發展也面臨著諸多需亟待解決的問題。
向勇說,山東文化資源豐富,但尚未得到合理開發與配置。“比如海洋文化分布集中,但開發分散,特色不夠突出。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底蘊深厚,可影響力有待提高。泰山文化特色明顯,開發的力度和廣度仍然欠缺。”
“文化產業投資的主要來源是地方財政,這是目前很多地方面臨的問題。伴隨著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其資金缺口將越來越大,顯然不能僅依靠財政。”向勇認為,山東應強化對社會資本的吸納,出臺措施支持大型龍頭文化企業發展,此外還應注意擴大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消費要從文化產業的源頭抓起。當前文化消費能力強的城鎮人口越來越多,文化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山東應注重培養這一人群的健康文化消費習慣,將文化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產業升級有機結合起來,算好文化‘大賬單’。”
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介紹,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支持。目前,山東多數金融機構都制定了針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政策或指導意見,將文化產業列入重點支持行業。下一步山東將出臺更多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專項資金、基金的合理流動,爭取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杠桿作用,實現文化產業助力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目標。(中國文化報/蘇銳)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