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演出場館,在建設者和消費者眼里似乎呈現兩種模樣。一邊是焦慮:劇場建得還不夠,別的省份都比我們多;一邊是抱怨:幾個月看不到一場演出,場館閑置就是資源浪費。這樣的反差,折射的是劇場建設與演出供給不匹配的現實。
近些年,劇場建設之風刮遍全國各地,造價不菲的演出場館四處開花。然而,投資建館的熱情,卻往往被運營危機蒙上陰影。跟不上的演出,填不滿的舞臺,讓很多演出場館日漸荒廢,甚至落入常年閑置的窘境。“冬眠”劇場怎樣走出寒冬?百姓的觀演需求誰來滿足?本報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
冷清 建了8年的戲院基本閑置,投資1.8億元的劇場門可羅雀
在海南省海口市的海府路上,街口一棟高層居民樓底層,有兩間門面常年緊鎖,門上貼的租房廣告與石階上寫滿的電話號碼,映襯著這里的蕭條。相形之下,“海南戲院”4個大紅字倒顯得有點突兀。
這里就是海南省瓊劇院。附近的保安說:“海南戲院和省瓊劇院是一個地方,前面的戲院是演出用的,后面的劇院是排練用的。”記者了解到,海南戲院2005年投入使用,但演出活動卻不常有,建立8年來,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
“平時這里都是關著的。”附近報亭的許阿姨說,“只有像八月十五或是春節,瓊劇院的演員才偶爾在戲院演出。”據說,演出是對外售票的。不過,記者繞著樓找了幾圈,既沒找到入口,也沒發現售票點。
門可羅雀的,可不只是海南戲院。位于海口西海岸的印象海南島劇場,是中國首個仿生劇場,據稱投資了1.8億元,2009年3月16日開始演出。然而,當記者18日來到印象海南島劇場時,卻發現劇場招牌和燈箱已銹跡斑斑,一樓大廳出租給商家,旁邊的衛生間也上了鎖,售票處雖然開著,卻空無一人。據介紹,這里每晚都開放,只是人不太多,幾千人的場館能有幾百個人看就不錯了。
相形之下,建于2010年的海南歌舞劇院算是活得不錯。作為海南唯一的一流專業演出場地,這座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場館,運營狀況相對較好。不過,其網頁顯示的演出表依然“冷清”,最近的演出也只是8月30日的第二屆海南省舞蹈比賽頒獎晚會。
“住在海南,環境氣候什么都好,就是到了以后好幾個月都看不到一場演出,好的話劇、音樂會幾乎一年也只有一兩次,真難受。”市民張女士抱怨說。
反差 各地演出場館越建越豪華,日常演出產品卻供給不足
記者調查發現,海南的演出場館從投資主體看分兩類:一是國家投資,另一類是私人投資運營的。無論哪種性質的場館,從現實運營狀況看,都鮮有成功者。大多數居民既不了解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演出場館,也不清楚這些場館都有什么演出。
曾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各地的各類劇場中,很多都處于常年閑置的窘境。除了北京、上海的大劇院外,其余大多經營狀況不佳,使用率也非常低。
然而,前車之鑒并沒有阻擋各地建館的熱情,授資億元以上的劇院屢見報端。據報道,安徽蚌埠一家劇院籌資6億元,新疆昌吉大劇院計劃投資7億元,哈爾濱大劇院計劃投資10億元。
一邊是大劇院越建越多、越建越豪華,一邊卻是日常演出產品的供給不足,二者的不匹配讓這些本應惠民的文化場館陷入尷尬。但即便如此,還是不斷有新的演出場館在積極爭取立項建設。據了解,有人就提出,當前海南的演出場館不是太多,而是很不夠。“國內其他省份演出場所的建設遠遠領先于海南。海南建省晚,演出場館建設相對比較滯后。”海南一位從事演出場館管理運營的人士如是說。
在當地看來,在建設和開發國際旅游島的過程中,文化場館建設明顯是短板,島內現有的文化資源不能滿足高層次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場館因年代久遠,缺乏基本的聲光電配套設施,無法吸引高品質演出,才導致荒廢。有的場館受眾定位太過狹窄,已不適應現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業內人士表示,“海南既缺乏場地,又缺乏內容。內容有欠缺,還可以請外地演出團體來補充,但如果場地缺乏,連演出團體都請不來,因此后者的需求更加迫切。”
對于這種觀點,很多市民表示不解。“無論投資主體是誰,大型演出場館的建設,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如果演出跟不上,就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