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下午,由我院研究生處、音樂研究所與作曲系共同主辦的“音樂縱橫三人談”系列講座第三十九期在主樓階梯教室如期舉行。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與謝嘉幸、瞿小松兩位教授暢談“孔子與當代中國”。
整場講座,陳來教授從文化和歷史反思的視角,解讀“孔子與當代中國”問題有關的三種思想史,然后嘗試描述與“孔子與當代中國”問題相關的現實處境。
陳教授的講授絲絲入扣、思路開闊,列舉了“孔子與當代中國”的三種解釋方式:一是約瑟夫·列文森的名作《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察,實際是真實客觀描述了當時中國社會如何看待孔子的,將其比喻為“博物館收藏”(還孔子于真相,置孔子于歷史);二是李澤厚《孔子再評價》中則認為: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一個對中國民族影響很大的文化,始終作用于歷史和現實之中;三是在本杰明·史華慈、黑格爾、列奧·斯特勞斯等人看來,儒家具有廣泛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資源的意義,其道德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思考等仍然可以參與當代的相關思考而有其意義。
基于以上三種解釋方式之后,陳來教授繼而談到:在市場經濟的時代,在道德重建和社會正義的要求日益突出的時代,需要更嚴肅的考慮傳統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和意義。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思想,帶來的是全民的文化自覺,因此,需要現今的我們汲取中國文化的主流價值資源,對中國文明的承繼,以應對內外現實的復雜挑戰。
最后,陳來教授強調,傳統的復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對現在的一種救治和補充,傳統是不可或缺的,是延續的,需要經過接收、修改的,這種傳統的傳延更依賴于詮釋,而詮釋反映著時代的變化,包含新的發展。因此,陳教授也期待人文學者和社會科學學者的交流,促進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更好發展。
講座的互動環節中,陳教授不僅耐心的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還與瞿小松、謝嘉幸兩位教授探討了“國學的定義以及研究范圍;現今教育與傳統文化等問題。
此次講座是本學期的最后一講,感謝陳來教授浩如煙海、富有邏輯性的講述,為本學期的“音樂縱橫三人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