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劇院自今年3月大修起便受到市民和國內劇場從業者的廣泛關注。國際藝術節開票現場也有觀眾表示,不管什么演出,買票只為一睹新劇院風采。昨天,大劇院主體工程(中、小劇場除外)正式告一段落。11月7日,大劇場將率先亮相,歌劇《阿蒂拉》將為整修一新的大劇院揭幕。今天晚上,《阿蒂拉》所有舞美、道具也將陸續運入大劇院開始全面裝臺。
硬件全面升級
昨天早報記者探班上海大劇院,劇場外觀沒有改動,經過清潔的劇場外立面使得整座建筑在秋意中更顯清爽。新開辟的一樓區域還帶著幾分新鮮的油漆氣味;出于節能環保的理念,廣場西側原三個水景改成了垂直綠化,以增加廣場綠化面積。步入劇場,亦沒有許多人想象的華麗蛻變,為了不影響聲學效果,更新過的座椅同樣采用原來的材質,位置數量、間距均無變化,只是木質部分做了修復。
大劇院最重要的改變在于大劇場“心臟”——舞臺控制系統的更換,由之前的單機集成控制變成雙機網絡控制,有望進一步提高換景速度,彌補音響燈光覆蓋的盲區,又可自動控制話筒燈光的布置,確保作業信號的處理。吊桿由54根換成58根,調整間距,提升材質,移動速度也極大提高,有利于換景和舞臺呈現。
大劇院舞臺部經理吳志華告訴記者,15年前,由于舞臺技術不成熟,也未形成標準,各家制作的舞臺部件均不一致,十多年后老化的部件已無從配起。此次更換的舞臺系統均為目前歐洲最先進的“歐三標準”,加上后續保障,能夠維持劇院使用至少三十年。此外,舞臺地板經過15年的重壓和磨損,損傷非常厲害,此次全部換新。舞臺兩邊側臺共安裝了22臺靜音暖風機,避免冬天演出芭蕾、現代舞等劇目時舞臺溫度太低而達不到演出要求。音響系統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適合演唱會、音樂劇的電聲控制系統。
“更靈活”也是此次硬件升級的重要環節,過去大劇場的吊桿只能同時移動12根,2010年《尼伯龍根的指環》來滬演出需要20多根吊桿同時移動時就無法滿足,如今全部吊桿能同時調動,大大增加了視覺表現力的呈現潛力。“歸根到底我們是做內容的劇院,但現代演出對今天的劇場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劇院副總經理張笑丁說。
公共空間增加
大修后,“新版”大劇院更注重為市民觀眾打造藝術體驗與文化休閑相結合的一體化空間。
原先一樓的售票中心已全面裝修改造成公共服務、休閑中心,開設了咖啡館、藝術品商店和展覽廳,總面積將近1500平方米。藝術品商店將有百種藝術圖書、唱片出售,還有大劇院自行開發的和劇院、演出有關的衍生品可供挑選。展覽空間未來將推出各種藝術展覽或演出中的部分舞美道具,首個“威爾第200周年展覽”也將于11月7日大劇院開幕時展出。
為擴大觀眾在演出中場期間的活動區域,此次大修特別將劇院大堂與一樓打通,架設兩個樓梯,觀眾可以在中場休息期間到一樓享受美食、購買藝術商品、參觀藝術展覽。
以前的售票中心將搬至劇院一樓西側,觀眾購票后可直接從內部樓梯進入劇場,非常方便。
大劇場正廳原先24排后的通道處將安排殘疾人專用座席,男女洗手間的坐便器數量比例也將調整為1:2,充分體現“新版”大劇院更加人性化的一面。此外,空調將采用新式節能型風機,增加出風口,靜音變頻空調取代管道空調,徹底解決三樓觀眾席和舞臺、一樓觀眾席溫度無法統一的問題。
劇院西側廣場曾經的海報墻改成了長10米寬8米的LED大屏幕,平時將用于演出信息的滾動播放,未來有望在廣場上實現一些重要演出的戶外轉播。(東方早報/陳晨)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