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全國新建和改建劇場260多個,不但直轄市、省會城市建有大劇院,而且中小城市,甚至一些縣城都擁有了大劇院,其中60%多的面積在1萬至5萬平方米之間,50%多的建設總投資在1億元到5億元之間,超過5億元的達18%。許多大劇院的設施、設計都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這些劇院明顯改善了我國演出場地嚴重不足的現狀,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先進的文化舞臺,帶來了豐富的藝術享受,也成為當地城市建設的標志性作品。
建劇院不難,難在找不到經營管理人才
小提琴家梁大南對20多年前的文化設施狀況記憶猶新,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數城市有音樂廳外,其他地方連個像樣的演奏場所都沒有,大劇院更是一種想象中的形象。他當時是中央樂團首席,每次出國回來都盼望能在中國也走進大劇院。但是,如今當大劇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后,他又感覺,建大劇院其實并不難,有錢就能造出來,最難的還是經營管理。“在全國走了20多家大劇院,達到現代管理水平的只是少數,這和砸錢沒多大關系,靠的是人才。”
上海大劇院經營的成功經驗早已被許多地方所借鑒,國家大劇院落成后曾受到多方質疑,但事實出乎人們的預料,從演出到制作再到普及性講座,都達到了社會非常滿意的程度,顯示出經營者的才能和創造性。廣州大劇院盡管落成只有幾年,但無論制作歌劇名作、引進國際優秀演出團體和藝術家,還是培育演出市場,都讓人刮目相看,樹立了自己的聲譽。
一些地方還將大劇院交給擁有管理人才和經營能力的公司負責管理,由北京保利劇院管理的院線已達30多家。據保利劇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任偉介紹,每家劇院由保利劇院派遣專門的團隊管理,與當地政府簽訂合同,合同內具體規定了每年有多少低票價演出,有多少公益演出,又有多少國際水平和國家水平的演出。在目前的劇院管理模式中,還有一種叫中演院線式。中演演出院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凱望說,他們建立的是全國連鎖經營網絡,既是劇場的連鎖,也是演出產品的連鎖經營,如今已經非常成熟。
除建設大劇院之外,各地還紛紛建設和改造了許多小劇場。北京和上海的小劇場話劇演出十分火爆,一個劇社,十幾個人,租下劇場,導演和演員加舞美都是一專多能,一到兩個月就上演一出新作。北京“雷子樂笑工廠”就是一家在北京堅持多年小劇場話劇演出的劇社,總監張成曉勇說,他們每年創作、上演五六部新作,很受北京觀眾的喜愛;劇場是租來的,自己管理,一年演出下來還有盈余,另外也獲得區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市文化局的資金支持。
不過,還有很多大劇院幾年下來都找不到合適的管理和經營人才,結果,不是門可羅雀,就是讓公司和機關的晚會所占據。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寧根福對一些大劇院長期閑置感慨不已:“花了那么多錢建設的大劇院最后卻都成了空殼,令人惋惜。不是沒有演出,也不是沒人看演出,關鍵是缺少經營人才。我國的大劇院現在已經過剩了,但經營人才卻遠遠不夠。”
大劇院,讓天津的演出市場火起來
梁大南是天津人,天津也是中國音樂人才的搖籃,海河水已經哺育了幾代音樂家。但梁大南說,他們很少回天津演出,因為這里的高雅藝術多年來處于沉寂的狀態。如今,這里的情形完全變了,天津的一連串演出信息還強烈吸引了北京觀眾。往返于北京、天津的樂迷必經的天津站南4出口,撲面而來的演出海報分外奪目,讓人們強烈感受到那份積蓄已久突然爆發出來的文化氣息。
舞臺演出的活躍,不僅因為擁有了大劇院、音樂廳這樣的文化設施,更由于經過推廣、培育、引導而形成的市場開始出現活力。僅今年3月起天津大劇院就迎來一系列讓全國樂迷矚目的劇目,經典歌劇《托斯卡》、《葉甫根尼·奧涅金》、《藍胡子公爵的城堡》、《弄臣》、《游吟詩人》和《阿伊達》,濃縮版的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和斯特拉文斯基歌劇《俄狄浦斯王》相繼登臺。中秋佳節,“但愿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開票不久,兩場3200張票便一售而空,臨時啟用的樂池加座,210張票也迅速告罄。于是,天津大劇院第一次出現了“站票”!此外,天津歌劇院還與天津大劇院聯手推出天津版歌劇《茶花女》。說到《茶花女》,年長者都應該記得,1978年中央歌劇院曾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連演40場,場場爆滿,此后的35年間,天津這座城市就很少再有歌劇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