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藝術建筑,該如何尋求資金來維持運行呢?”在日前的十藝節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上,來自美國的劇院觀眾心理學教授Duncan M.Webb與美國著名劇院設計專家Adam Shalleck介紹了美國劇院在當下面臨的挑戰以及作出的變革與創新。
今年,我國建成或在建的劇院達到20多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升,現代劇院的建設數量在不斷地加速。但是,美國劇院運營現在面臨多重困境。Webb教授表示,文藝團體和藝術家的數量越來越多,而觀眾的需求量卻在不斷減少;成本壓力和投入在增加,政府直接扶植劇院演藝事業的資金卻在減少。
面對挑戰,劇院又該如何變革呢?Webb教授認為,我們首先應該拋棄傳統的思想。“曾經只有上流人士才能來到劇院,而現在的大劇院是為大眾設計的,向更廣泛的人群開放。除了常規表演外,還應該有更多的非正式演出,開放時間也應該更充裕。”
此外,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宮殿般宏偉的劇院不同,如今的劇院應進行文化的區域化分布。Webb教授表示,把不同功能的大廳、建筑物分散在整個區域的不同位置,可以更加節省成本和時間。在附屬的地界設置一些服務性的商業性機構,可以為不同的觀眾進行服務。
劇院最吸引大眾的特質是什么?美國專家Shalleck認為,就像歷史上那些繁榮的劇院一樣,現代劇院應該更人性化、社交化,讓人感到溫暖。“我們在觀眾席的設計上,把整個觀眾席劃分為一個個小區域,讓觀眾覺得這個區域非常小。這種設計減少了觀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感,觀眾和觀眾之間也更加親密,便于交流。”
Shalleck表示,總體上來看,新劇院的建設規模變小了,功能性卻在不斷增強。“觀眾有更多的溝通交流,不必像以前那么拘謹了。而劇院的使用也變得更加靈活,既可以用來作演講,也可以開雞尾酒會。”
“在莎士比亞時期,觀眾席是非常熱鬧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舞臺和觀眾席被割裂開來。”Webb教授說,“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更加不能接受,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都想更加充分地體驗、享受整個劇場的環境。”
這方面,美國劇院已經作出了嘗試。“有的劇院允許觀眾吃東西和發出聲響,有的劇院采用了酒吧式的設計,這讓年輕觀眾們感到非常舒服和輕松,得到了他們的喜愛。”
為此,Webb教授認為劇院應該吸引觀眾的主動參與,“如今我們開放了劇院的各種區域,可以在演藝期間進行培訓和文藝活動,孩子們可以學習樂器的彈奏、舞蹈以及各種表演課程。這樣一來,整個劇院都顯得更加生氣蓬勃。”
“在過去的50年里,北美的劇院建設和運行有著非常多的經驗和教訓。我也希望中國能夠幫助我們發現新的模式,以此讓藝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Webb教授說。(大眾日報/王紅軍 張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