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國內當紅明星在金色大廳演出,使館朋友抱怨說,使館下死任務,每人必須保證送出多少張票,而且要確保奧地利人來,不要華僑,這樣可以保證電視錄像效果!”
“他們可能不在乎這幾萬塊錢,但這種行為非常的不理性,這跟中國人到國外買奢侈品有什么區別呢?”
金色卡拉OK廳?
俄羅斯、日本、韓國人都會來租場進行一些演出,但中國人格外多一些。
維也納“金色大廳”在中國的形象總在兩個極端劇烈搖擺,一邊是高雅的“音樂圣殿”,一邊被人指責為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大廳”。
現在,金色大廳終于被稱作“K歌房”了。2013年9月26日,《人民日報》稱今年1月至8月中旬,國內各類團組在金色大廳共租用場地27場,至少有133個院校和團體參加了在這里舉辦的各類音樂會和演出。派送贈票,已經到了讓當地華僑不厭其煩的地步。
金色大廳最初進入國人視野,是從1987年12月31日央視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的轉播開始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指揮卡拉揚的風采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音樂會結尾階段,奧地利人民在美輪美奐、輝煌的金色大廳里,和著《拉德斯基進行曲》的節奏,鼓著掌迎接新年到來的歡樂氣氛,也讓國人們倍感親切。
建于1869年的金色大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廳之一,還保存著莫扎特、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手稿,堪稱音樂博物館。
金色大廳的另一面,卻是國人在不斷靠近后發現其平易近人乃至觸手可及,甚至“庸俗”的一面。
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新春音樂會,以二胡、笛子演奏了民樂版的《拉德斯基進行曲》;2003年,宋祖英赴金色大廳舉行個人演出,拉開了中國樂團和音樂家登陸金色大廳的序幕。
之后,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金色大廳。緊隨樂團和歌手等專業音樂演出之后的,是由學生、老年人組成的業余合唱團。而隨著2012年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管樂團在“第三屆夢想綻放-維也納金色大廳夏季音樂會”表演《拉德斯基進行曲》,2013年9月,溫州房地產女老板李海燕包下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表演歌劇“江姐”;農民工和企業家也宣告登陸金色大廳。“給錢就能演”成為金色大廳的另一張標簽,國內媒體開始揶揄其為“金錢大廳”。
金色大廳真的給錢就能演?
這個問題早就有了答案。2003年,金色大廳演出部經理克勞斯-克萊恩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色大廳的演出絕對不會標志一個樂團的水平。由于我們對中國民樂團的水準搞不清楚,所以也不可能進行任何的藝術認證,只要交場租并簽了合同就能在這里進行演出,只是不能衣冠不整地進入金色大廳而影響金色大廳的形象。”
奧地利音樂頻道負責人也納指出,靠出租場館來維持財政平衡是國際上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除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以外,幾乎所有的歌劇院都是虧錢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之所以很少對外出租,是因為他們每年能從政府得到上億元的財政補貼,而金色大廳得到的補貼只有千萬級。”
也納同時認為,“金錢大廳”的身份,并不會傷害到金色大廳的音樂品質,而國人之所以有一些誤解,是因為他們不清楚金色大廳對于音樂季演出和租場演出有著嚴格的區別。
“音樂季的演出由金色大廳制定。這一部分是非常嚴肅的,來的都是世界一流音樂家,一般演出提前一兩年就預訂好了,每年從9月到次年6月。這是金色大廳演出的主要構成部分。音樂季演出之外的一些空閑檔期,金色大廳會對外出租。這一部分演出在維也納不會引起什么反響。俄羅斯、日本、韓國人都會來租場進行一些演出,但中國人格外多一些。”
是否屬于音樂季的演出,有一個最簡單的辨認方式,那就是是否有資格登上金底黑字的金色大廳官方海報。奧地利華人李彌(化名)自2003年在維也納定居,她在金色大廳官方海報上看到過的中國藝術家僅僅是郎朗、李云迪、王羽佳和李曉良。
征服OR自嗨?
“我們在金色大廳獲得了快樂和音樂上的熏陶就足夠了。”
對于國人在金色大廳演出的行為,媒體的態度也總是在兩個極端徘徊。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