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16日,作為文華獎參評劇目,陜西省歌舞劇院排演的大型原創歌舞音畫《金格燦燦彩》在濰坊上演。
提起陜北,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歌曲中“大風從坡上刮過”的印象。實際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陜北的發展突飛猛進,黃土漫漫、寸草不生的景象早已遠離陜北。集編劇、出品人于一身的陜西省歌舞劇院院長劉慶說,從2005年起創排此劇,就是想把一個新陜北的美麗風貌,展現給世人。
劉慶的老家是山東平度。對于此次來山東演出,他感到非常開心,并希望故鄉山東越來越好。
展現今日陜北的豐腴與成熟
“我1975年離開梁家河,屈指算來,已有十三年了,聽到延川的發展變化,我非常高興。老區為革命曾作出了重大貢獻,也養育了我們這一代青年,老區能夠發展繁榮,是我由衷的愿望。”在《金格燦燦彩》的宣傳展板上,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樣一段話。
《金格燦燦彩》就是一部反映改革開放新陜北美起來、富起來的藝術作品。
據了解,有著70多年歷史的陜西省歌舞劇院,之前也曾推出過不少陜北題材的舞臺劇目,但大都是非“紅(革命)”即“藍(愛情)”的慣性模式。此番《金格燦燦彩》的推出,突破了圖解歷史、標簽化、概念化的窠臼,首次向世人展現今日陜北的豐腴與成熟。
“全國藝術節我們已經有50年沒來了,中間雖然也有戲推出,但都錯過了。”該劇總編導蔡薇蔓表示,希望通過十藝節這個平臺,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陜西,尤其是陜北這塊土地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通過不同色彩勾連篇章
全劇以一個老羊倌古老蒼涼的信天游為主線,以“黃格棱棱塬”、“藍格盈盈天”、“白格生生戀”、“紅格彤彤年”、“綠格錚錚川”、“金格燦燦彩”六個色彩單元,通過服飾、舞美、燈光等傳遞出不同的色彩,以全新的視角和表現手法,將陜北這片土地上的鄉情、戀情、風情等呈現在觀眾面前。據了解,這一用獨特的色彩視野勾連的節目,目前在全國來說也是唯一的。
劉慶說:“每一個色彩都是一個獨立的篇章,每個色彩都代表不同的意義,有代表陜北人民樸素堅韌的黃色;代表紅紅火生活的紅色;代表全新陜北的綠色等。”
同樣,蔡薇蔓在執導此劇時,也是按照色彩把想要表達的劇情、結構分割,通過黃、藍、白、紅、綠五色及彩色,讓大家能夠直接感受到今天的陜北大地是如何豐富多彩,而不像人們之前對那塊土地的了解,它僅僅是一個黃色,而且是土黃色。
該劇每一個色彩都是一個獨立的篇章,而每個篇章又是相對獨立的單元。劉慶表示,這樣易于把演出深入到田間地頭、場館、劇場等地,便于把好作品帶到社會、帶到群眾中。
突出表現陜北人的精氣神
在體現變化后的新陜北時,蔡薇蔓主張用人、用人性,展現從貧瘠到富裕的陜北人的精氣神。
第一章的“藍格盈盈”最先展示了陜北大地上人性的魅力。陜北有句名諺“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在這一章節中,舞蹈《俊臉臉》和《走三邊》,讓觀眾通過演員的肢體語匯,和整個舞蹈的表演,感受到陜北女孩的俊秀俏皮,以及陜北漢子的陽剛偉岸。而《逗鼓點》,則通過咚咚鏘鏘的鼓點,來展現一群老年人逗樂的情景。
“‘白格生生’通過男女之間哀怨纏綿、直白火熱的感情,反映出陜北人愛得大膽,愛得直白。”整體是有點詼諧的,帶有濃郁的陜北方言演繹的愛情,非常有意思,把女孩子體現得非常嗲,男孩子則有種小賤賤的感覺。”蔡薇蔓介紹說,“紅格彤彤”通過掛紅燈、看大戲、鬧秧歌、酒碗碗,表現了陜北過新年的喜慶情景;“綠格錚錚”演繹出了如今秀美山川的新陜北;最后的“金格燦燦彩”,展現的是隨著新能源開發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展現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蔡薇蔓告訴記者:“在西安首演的時候,觀眾給我的反饋就是感動。前序“黃”這個章節,用五六分鐘,講述過去陜北人,在蒼涼貧瘠的土地上,他們堅韌不拔的力量和樂觀向上的精神。而在結尾篇章中,一群陜北漢子身背腰鼓,精神抖擻,裝束一新,唱著信天游。一頭一尾,體現了陜北從昨天走向今天,再走向未來的一個精神上的傳承。(大眾日報/王佳聲 見習記者 張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