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2013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在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歷經12年歲月,這個樂器展每屆擴大規模,今年又吸引了29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余家廠商設展,更有11個國家和地區組團集體亮相,陣勢之強大,可謂再創歷史新高。但是,記者從一些樂器界人士獲知,盡管樂器展商賈云集、人丁興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樂器行業和樂器市場的國際地位,但從發展現狀和今年來的進出口數據看,中國樂器工業的熱鬧背后,也隱藏著危機。
增長迅猛 引起關注
從本屆樂器展提供的官方數據看,中國樂器規模企業年工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62.14億元到2012年的264.26億元,產業規模在近10年來以325.26%的增長率,確實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增長覆蓋了幾乎全部傳統樂器種類,不但民族樂器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早已通過出口賺取了大量外匯,連鋼琴、提琴這類洋樂器,也已經成為世界生產大國,甚至像鋼琴老牌出產地德國的廠家,也在中國進行貼牌生產。
大批涌來的樂器訂單,以附帶的質量指標和技術指導,直接提升了中國樂器廠家的產品質量和制作水準。今年上半年,紐約曾舉辦一次現代小提琴和斯特拉底瓦里名琴的蒙眼對決,通過4輪演奏,一位中國制琴家的琴獲得了音色第一名、總分第二名的佳績,就引起了國際樂器界人士的刮目相看。
偏重低端 出現下降
不過,制琴人才的崛起并非代表國內樂器生產整體影響力的提高。在本屆樂器展上,起了洋名的本土鋼琴品牌琳瑯滿目,稍稍打聽一下,產量也不少,遺憾的是,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卻寥寥無幾,即使如珠江、施特勞斯、星海等大品牌,產品也只是以家庭用琴為主,放眼國內劇院、音樂廳的舞臺,仍然是斯坦威、雅馬哈這類外國品牌琴。作為全球鋼琴生產大國,中國鋼琴雖已出口到了五大洲,但大多是低端的家用琴,其中更有大量作坊產品。在金融危機和各種因素影響下,今年上半年,一直呈增長趨勢的鋼琴出口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也為鋼琴廠商們敲響了警鐘。有樂器界人士指出,盡管有著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支撐,但國產鋼琴應該通過品牌整合來改變無序化、低端化現狀。
快速生產 發展瓶頸
中國的提琴生產產量,目前已占世界總量的九成以上。在如此規模的格局中,出現國際比賽獲獎的優秀制琴人才,以及像祖克曼這樣的提琴大師在華購琴,應該在情理之中。但是,提琴制作的高產量背后,同樣隱藏著危機。有樂器界人士透露,數量眾多的廠家通過價格戰和增加產量來爭奪市場,直接造成了提琴原材料缺乏的發展瓶頸。據了解,國內生產的提琴面板,最佳原料來自東北的云杉,目前已使用殆盡,只能轉而向較次的西南地區取料。提琴用料有“爺爺買料,孫子做琴”的講法,即砍伐的木料要經過長期自然晾干才能用于制琴,然而,目前不少廠家為快速生產,采取了人工烘干的方法,這也導致大多數國產提琴只能當作低端的學生琴、練習琴。所以,盡管中國提琴頻頻獲獎,卻很少被演奏家們使用。
危機顯露 引起重視
前幾年全球樂器行業被金融危機嚴重影響而腳步滯重,而中國的樂器進出口卻以連年增長逆勢而上。但是,一枝獨秀的高速發展道路并非一片坦蕩,來自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樂器進出口遭遇重挫,僅一直受到各國歡迎的家用立式鋼琴,同比下降就達近三成。平時出口的22類樂器產品中,有16類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雖然遭遇重挫的原因相當復雜,卻因原先被興旺遮掩的危機逐漸趨向明朗化,引起了樂器行業人士的重視,有的呼吁應規范生產工藝,改變產品低端化的策略;有的提出通過品牌整合改善樂器生產雜牌化格局,以重拳出擊國際市場等等。也許,樂器市場出現變數,并非是壞事,對于廠家來說,將進行反思和應對;對于廣大樂器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希望國產樂器的質量能越來越好。(新民晚報/楊建國)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