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碧波仙子》劇照
在近二百年的京劇舞臺上,首創京劇流派的藝術家都被男性壟斷著,而趙燕俠從來都是挑班唱戲掛頭牌,自成一派的唯一女流。近日,長安大戲院連演《白蛇傳》、《花田錯》、《瀟湘夜雨》、《沙家浜》等幾出趙派代表劇目,分別由朱虹、吳昊頤、王蓉蓉領銜主演,而排練時,趙燕俠對弟子的一句“不賣嗓子,只靠情”的點評,可以說點到了“趙派劇目”與眾不同之處。
從5歲在武漢初登舞臺,到16歲在中和戲院以《十三妹》、《大英杰烈》、《翠屏山》贏得“挑簾紅”,直至完成“出荀入趙”自成一派,再到后來居上與馬、譚、張、裘并稱“五大頭牌”,目前京劇界唯一健在的流派創始人、85歲的趙燕俠,舞臺生活80載留下了太多的傳奇。當梅、尚、程、荀、馬、譚、張、裘均已成煙云,“燕趙俠女”已不僅僅是一個流派的代名詞,更成為京劇黃金一代的唯一存念。
今年已經85歲的趙燕俠,端坐在為她召開的“趙燕俠舞臺生活80年座談會”上,聽著京劇界同仁對她的贊美,藝術上的高度評價,始終沒有任何感情流露,除了在座談會開始時微微抱拳表示感謝,表現出了大家氣派和一副寵辱不驚的架勢。最后和趙燕俠私交甚好的領導也捧她道:“都說趙老師脾氣大,脾氣大是因為本事大呀,所以我特意給她找了兩個不怕挨罵的學生,臉皮厚點,別被她罵跑了,好跟她學戲。”輪到趙燕俠本人講話時,她略過一生輝煌成就,卻動容地講述了小時候家窮學戲的艱辛,講到“現在我想起父母,心里很難過”,把人們的視線從京劇的“黃金時代”,拉到了幕后京劇人的人生多磨難,這些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不止一次逼上梁山的絕望轉化成勇氣與日后締造的輝煌形成鮮明反差。近日,趙燕俠由女兒和評論家和寶堂陪同,面對喜愛她的觀眾和記者述說如煙往事。
苦澀童年·對著冰柱吊嗓子
趙燕俠有一段心酸的童年學戲經歷,“因為父親怕我學寫字,長大了以后寫情書。”趙燕俠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祖父趙廣義工京劇小生。父親趙慶祥,藝名趙小樓,工京劇武生。迫于生計,趙燕俠從小隨父母走江湖,跑碼頭。“我們那會兒唱一場戲太不容易了,記得那時我頭一場戲是《十三妹》,可要唱戲得拿紅票,得給劇場湊足燈光電錢,否則人家不給時間。為了這場戲,家里把僅有的兩件破大衣拿到當鋪當了,湊了150張紅票才算開戲。那次上了有一百多人,演到第三場就滿場了。演完后就有人找到我父親說要拿一個金鋪換我,可父親沒同意,說‘我再窮也不能賣閨女’,后來人家又說再加一個皮貨莊,父親仍舊沒同意。結果那個老板封殺了我三年。過了十幾年之后,我去香港演出,那位老板擺席宴請我,我也沒去。那時我說什么也沒想到能有今天,想到父母我心里很難受,但今天我永遠也忘不了。”同很多從小學戲的苦孩子一樣,趙燕俠的學藝經歷也充滿了苦澀,就是練功已非常刻苦、演出已十分圓滿之時,她也常常遭到父親的暴打,理由是讓她記住今天成功的原因,因而“趙小樓打出了趙燕俠”一說傳遍梨園。
數九寒天也得練嗓子,趙燕俠家里又付不起琴師10元一個月的吊嗓錢,趙燕俠就發明了自己的“趙氏練功大法”,就是沖著冰柱子喊嗓子,直到冰化,還有一種不花一分錢的方式便是對著家里的破壇子喊。說到此,耄耋老人幾次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