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子都》再創輝煌
由張烈編劇、石玉昆導演、林為林領銜主演的《公孫子都》,是浙江昆劇團繼《十五貫》之后十年磨一戲的突出成果。該劇根據《東周列國志》“公孫閼爭車射考叔”的故事和傳統戲《伐子都》改編而成,通過表現公孫子都暗箭傷人后,惶恐不安,“避過法誅難避心誅”,最終精神崩潰而死的悲劇故事,揭示了“一念之貞可成英雄,一念之差便成罪人”的主題。林為林憑借在《公孫子都》中的精湛演技和高超武藝,榮獲了文化部頒發的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
10年來,浙昆人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公孫子都》演出了500余場,修改了上百次。該劇先后在第九屆中國戲劇節、第三屆中國昆曲藝術節、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大獎,并榮獲“中國戲曲學會獎”、法國第四屆巴黎中國戲曲節“塞納大獎”;2008年被拍攝成彩色戲曲片后,獲第十八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戲曲片提名;三度進京演出、兩次入圍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位列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
出人出戲出效益
浙江昆劇團在打造精品劇目、頻創佳績的同時,堅持昆曲藝術進校園、文化惠民下基層、商業演出創效益,在劇團建設、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對外交流和市場營銷諸多方面,均有不俗建樹。
浙江昆劇團先后推出新編和傳統劇目《紅泥關》、《臨川夢影》、《小蘿卜頭》、《喬小青》、《十面埋伏》、《未生怨》、《琥珀匙》、《水磨雅韻——昆曲交響音樂會》和《徐九經升官記》、《爛柯山》、《蝴蝶夢》、《雷峰塔傳奇》等。其中《紅泥關》、《臨川夢影》、《喬小青》在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昆曲藝術節中獲優秀劇目大獎和眾多單項獎。
浙江昆劇團近年來平均每年演出270余場,年票房收入185萬余元。同時注重文化惠民演出,積極舉辦各類昆曲講座和聯誼活動,培養了大批昆劇觀眾和大學生票友。
作為文化部命名的“昆曲創作人才培訓中心”,該團先后承辦了5屆全國昆曲院團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綜合高級人才培訓班,60多位專家學者到浙江杭州授課,全國260余名各劇種學員參加了培訓。該團編輯出版了《中國昆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第七卷浙江卷》、《張嫻舞臺藝術回憶錄》和《靈魂的救贖——昆劇〈公孫子都〉創作評論集》,并推出《關于非遺代表作名錄之昆劇——浙江10年保護與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和《在昆曲傳承創新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論文。
浙江昆劇團重視人才培養,努力實施浙江省文化廳培養青年藝術人才的“新松計劃”,累計為20名青年演員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出,并為他們拜師學藝、進修深造牽線搭橋、提供條件。青年“萬”字輩演員主演的《西園記》、《徐九經升官記》、《喬小青》、《臨川夢影》等,在中國昆劇藝術節及浙江省內藝術大賽中獲各類獎20余項。
此外,浙江昆劇團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2012年4月,在英國斯特拉福德市,浙江昆劇團與英方同臺獻演《牡丹亭》與《哈姆雷特》,讓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傳世名作親密接觸。4月28日,浙江昆劇團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為30多個國家的大使、文化使節及僑領僑胞演出,《獅子樓》、《呂布試馬》、《游園驚夢》和《前親》4出精彩的折子戲,傾倒了中外賓客。據不完全統計,浙江昆劇團10年來接待各國及我國港澳臺地區專家學者、戲迷百余人次,應邀赴美、英、法、瑞典、日本等國訪演10余批,赴港澳臺地區演出、授戲30余批200多人次。
從《十五貫》到《公孫子都》,從昆曲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到昆曲首訪世界非遺評選總部,不僅見證了半個世紀來,浙昆人對中國昆曲所做的積極貢獻,也記錄了他們篳路藍縷、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足跡,更凸顯了浙昆人勇于開拓、勤于實踐、善于育人、敢于創新的團隊精神。
“展望未來前程,更覺任重道遠。我們將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充分尊重昆曲藝術的深厚傳統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讓昆曲這門古老藝術更加貼近時代、貼近觀眾。守住民族文化的根,闖出傳承發展新路,讓昆劇藝術綻放出與今天時代相映生輝的光彩。” 浙江昆劇團團長林為林說。(中國文化報/杜俏俏 蘇唯謙 通訊員 勵棟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