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北京舉行,北京觀眾想要欣賞這么多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歌舞、戲劇,必得周游全國才行。6月7日至7月6日,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以及港、澳、臺的36個代表團,帶來41個劇目、92場演出,堪稱少數民族文藝精品的一次大檢閱、大展示。同時,人們關注的焦點,也從一場場演出引申為少數民族文藝如何在保持民族屬性的基礎上創新?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對接?如何不只是“私房菜”,而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家常菜”的思考。
“看不夠,品不厭”
6月的北京,天氣一天比一天熱。比天氣更熱的,是北京觀眾對這屆文藝會演的追捧。92場演出,很多都是一票難求,有的甚至出現了“站票”,觀眾站在劇場過道里津津有味地看演出。
劉燕姿是一位退休的中學音樂教師,眼下她已經看了13場演出,獨愛少數民族歌舞。每天下午,她都會囑咐家里的保姆早早兒把飯做好,吃完之后便坐著公交車趕往北京的各個劇院,“票都是女兒早早替我買好的,我覺得比給我買衣服,買吃的,還高興。”
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大雪原》、寧夏的《月上賀蘭》、黑龍江的《達斡爾人》、湖北的《嗯嘎·女兒會》、湖南的《五彩湘韻》、貴州的《原色》、云南的《云嶺天籟》、西藏的《魅力西藏》……劉燕姿說,自己快60歲了,平時記性不大好,老忘事。不過,這次看過的每一場演出,她都記得門兒清,“它們實在太美了,太有特色了,如果不是親身感受,真的很難想象中國有這么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文化風貌。我是學西洋音樂的,看了這些少數民族的演出,我覺得走進了一個更加多樣、遼闊、厚重的藝術空間,真是看不夠、品不厭啊!”
除了視聽上的享受,劉燕姿覺得自己也長了不少見識。每次看演出前,她都會上網查閱有關劇目的介紹資料,從中學到不少知識,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傳統藝術、風俗習慣。
她印象最深的是貴州代表團的舞劇《天蟬地儺》,以貴州古老儺文化、侗族音樂等原生態藝術為素材創作而成。“‘儺’是戲劇活化石,數千年來在高原山地間傳承、流變。侗族大歌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同時搬上舞臺,很有新意。雖然它們都很古老,但是,聰明的編導讓它們在舞臺上變得很現代。”
還有遼寧代表團的舞劇《珍珠湖畔》,將滿族的傳統儀式和禮儀融入舞蹈中。劉燕姿最喜歡其中的舞蹈,“像腰鈴舞、跳神舞、寸子舞,都是滿族的民間舞蹈,如果不是去當地旅游,可能很少有機會看到。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傳統舞蹈還吸收了芭蕾、街舞等新的舞蹈藝術元素,特別有趣。”
大山里的“海豚音”
一闋歌,一段舞,都是一個民族跳動的時代音符。參加這屆會演的一臺臺原創劇目,仿佛一張張民族文化表情,讓都市觀眾認識了一個個絢麗多姿的民族形象。
“哦咦……”一聲響遏行云的唱腔,強烈撞擊著觀眾的耳膜,雖有些尖利,卻依然婉轉動聽。看過云南省代表團原生態歌舞晚會《云嶺天籟》的觀眾,一定會對普艷喜、非明榮兩位彝族歌手演唱的《挑水調》感到驚嘆。其高亢的嗓音,被觀眾稱作大山里的“海豚音”。
彝族《挑水調》距今已有千年傳唱史,主要表現一對情侶在挑水時互相對唱,相互“斗嘴”。“我們彝族祖祖輩輩從高原的山坡上挑水,路途遙遠,為了解悶,就會相互對唱,只有聲音足夠響亮,才能傳得遠。”非明榮不無得意地說,“帕瓦羅蒂能唱到高音C,我們能唱到高音G,比他還要高5個音階呢!”
非明榮還和其他幾位彝族的姑娘小伙兒合唱了《阿瑟調》。《阿瑟調》是彝族著名創世史詩《查姆》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它用演唱的形式敘述彝族祖先創世之始、萬物之源的故事。《阿瑟調》是無伴奏演唱,演唱者真假音結合,表演難度非常大。“我們從小就聽老人唱《阿瑟調》,后來專門向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老藝人學習,學起來可不容易,一個唱腔就要學兩年多。到現在,我們自己也已經唱了好多年了。”非明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