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內地的北京、上海、天津、武漢一直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中心,近年來,得益于低票價、高水準、政府扶持等多項舉措的推行,香港也逐漸躋身于中國戲曲重鎮的行列。
本期“談藝錄”,由國家京劇院副院長于魁智、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高級經理李明珍及本報記者,聚焦正在香港舉行的中國戲曲節,看梨園姹紫嫣紅,取香港扶持戲曲發展之經。
6月15日至8月5日,第三屆中國戲曲節在香港舉辦,20多臺戲劇先后上演。在昆劇、粵劇、歌仔戲等戲曲繁花開遍滿園的盛景中,7月20日至22日,國家京劇院副院長于魁智率團演出的5臺京劇,激蕩起新一輪觀賞熱情,演出現場,觀眾將雙手高舉過頭熱烈鼓掌,如林的手臂編織成打動人心的景象。中國京劇的鑼鼓絲弦聲里回蕩著繼往開來的足音。
“這邊廂紅桃呈艷,那邊廂綠柳披垂。”姹紫嫣紅中,京劇“國家隊”盛裝發力,傳統藝術震動香江
國家京劇院素有京劇“國家隊”的美譽,作為國家京劇院副院長,此次于魁智攜京劇院一團帶來《打金磚》、《貴妃醉酒》、《伍子胥》、《生死恨》、《野豬林》等劇目,讓香港觀眾擊節稱道。
扮相好,嗓音好,天生就是一塊搞京劇的料——曾是許多人對于魁智的評價。不過,于魁智不光是“天生我材”,在氣息運用和獨特的發聲方法等方面,他對傳統唱法有所突破,嗓音清亮華美,圓潤醇厚,形成了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風格。1988年,于魁智首赴香港演出時,就有人高度評價:于魁智嗓子好,但并不光憑天賦本錢,而是在行腔韻味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分寸,不多一絲,不少一分。已故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曾說:于魁智就是于魁智,誰也代替不了。可以說,他是近十多年來兩岸三地的“當紅明星”。
記者:此次中國戲曲節共有10個劇團的20多場演出,其中京劇占了5臺,如此大的演出篇幅留給京劇,留給國家京劇院一團,可見京劇和你的藝術魅力。而你又用什么樣的舞臺藝術回報觀眾?觀眾的期待和反響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于魁智(國家京劇院副院長):香港中國戲曲節已舉辦到第三屆,此屆的特點是首次引京劇名團名家入節。我帶來的5臺劇目都是香港觀眾點名要看的傳統名劇。24年前,我第一次在香港演出《打金磚》時,得到觀眾的熱情鼓勵。這出戲前文后武,難度大,唱腔繁重,尤其吃功,很難演。劇中的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僵尸、吊毛、甩發、倒扎虎再加180度大轉身等,都是身體在地面上硬碰硬的摔打,沒有功夫不可想象。這是我第七次來港演出此劇,觀眾點名要看,每次的熱情都讓我感動。
這幾部戲風格多樣,行當齊全,觀賞性強,能體現中國京劇的鮮明特點。香港觀眾看戲有一點令人驚嘆:他們不在乎劇場是不是豪華,舞美是不是氣派,只要戲好角好就行。演出《打金磚》、《野豬林》和李勝素的《貴妃醉酒》時,1700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中國戲曲節開演以來人氣最旺。這幾臺戲的舞臺呈現很傳統,基本只有一桌二椅,演員有充分的施展空間,觀眾有充分的想象空間。首場演出時長3個多小時,雖然早已知道香港觀眾的觀劇習慣非常好,但演出前仍心有忐忑,怕觀眾坐不住。事實證明一切擔心都是多余的。演出時觀眾們靜靜地觀看,精彩處熱情叫好,落幕時全體起立鼓掌,不停揮動雙手,久久不散。觀眾的審美期待和演出效果達到完美融合——這說明傳統經典劇目有著長久生命力——只要戲好,處處都有知音。
“飛鳥為之徘徊,壯士為之落淚。”向大師和經典致敬的演出,讓舞臺上變幻出又一道美麗的風景
此次演出的幾部京劇作品,有一個顯著特點:都是京劇藝術大師的代表性劇目。《貴妃醉酒》、《生死恨》是梅蘭芳的經典劇目,《伍子胥》是四大須生之一的楊寶森的代表劇目,《打金磚》是李少春的傳世杰作……《野豬林》堪稱中國京劇藝術的里程碑,70年前由京劇大師楊小樓首演之后,一直久演不衰。20世紀60年代,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等幾位藝術大家的舞臺表演堪稱珠聯璧合,此戲被搬上銀幕之后更廣為人知。
記者:有人說,當時的《野豬林》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難以企及的經典。《野豬林》的好,是唱念做打、文戲武戲兼備,不僅觀眾喜愛,演員更喜愛。因此上演此劇,能否獲得內外行的認同,成為衡量演員藝術功力的標尺。如今,幾十年過去,曾經名動一時的李少春、袁世海已故去,杜近芳也已80高齡。現在重演此劇,不僅是對經典的繼承,還是向大師的學習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