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唱片市場的不景氣,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將眼光投向了演出,近年來,國內戶外音樂節呈現井噴態勢,今年更是持續升溫,將達到破紀錄的上百場。然而有專業人士卻指出,國內的戶外音樂節市場看似繁榮,卻或多或少有些“虛火”。
投資泡沫過多
剛剛結束的成都大愛音樂節最近“火”了一把,強大的明星陣容讓它舉辦前便備受矚目,演出的制作讓宋柯等音樂人也大加贊嘆,但近6000萬元的投資卻只換來300萬元的票房,巨額虧損導致的拖欠工作人員薪金甚至住宿費用的丑聞將大愛音樂節推到了風口浪尖。無獨有偶,早在2009年,內蒙古的綠色旗幟音樂節就上演過一出“混亂記”:演出費未談攏導致樂隊罷演,現場抗議樂迷被保安毆打,相關視頻后來在網上流傳得沸沸揚揚。
星尚熱波音樂節即將于7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金山城市沙灘舉行,熱波傳媒總裁李岱認為,中國的音樂節市場存在著投資泡沫,“大家紛紛舉辦音樂節,想做強做大,成本上漲。但其實市場并沒有打開,也缺乏專業的管理團隊!泵缘岩魳饭澵撠熑藦埛蛱煺f:“有些主辦方太過著急了。”在他看來,大愛等音樂節所暴露出來的致命問題在于“大躍進”。“目前中國的音樂節市場還不成熟,單靠票房是無法支撐這么大資金投入的。”張帆表示,音樂節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很重要,“要實事求是地判斷中國各地區消費群的規模,量體裁衣,慢慢培養消費人群,逐漸加大投資,不要大躍進!
陣容風格雷同
隨著音樂節數量的增多,陣容相似、風格雷同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了出來。崔健、張楚、唐朝樂隊……幾張老面孔經常輪番出現在不同的音樂節舞臺上。有網友就曾寫道:“或許沒看過他們演出的人會有一絲激動,但是然后呢?我們能守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造出的幾個明星看一輩子嗎?”而李岱也表示,這對所有音樂節的主辦方都是一個挑戰,“也提醒我們,未來的音樂節陣容應走向分化,或是多起用新人!彼慰聞t指出,音樂節不應單純追求大牌藝人,“不可只考慮藝人名氣疊加,也可能會互減。”
草莓音樂節負責人沈黎暉則認為,目前國內戶外音樂節的市場太過籠統,“雖然目前國內有了搖滾音樂節、古典音樂節、民謠音樂節等多種類型,但更多的還是混合式的。”沈黎暉覺得,這樣的音樂節缺乏自己的特點。他認為,未來國內戶外音樂節市場應該朝著進一步細分的方向發展,出現更多垂直的、有自己品味的音樂節,“比如電子音樂節、嘻哈音樂節、重金屬音樂節、爵士音樂節……每個音樂節都應找到自己的特點!彼特別提到,這種特點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去發掘,而不是照搬國外模式。
配套項目缺乏
音樂節之所以稱之為“節”,而不是音樂會,最大的原因便在于,除了音樂,它還有很多其他可玩的內容。比如很多國外的音樂節,會在臺下舉行一些音樂論壇,或是相關的運動項目,更豐富多彩。“但大部分國內的音樂節卻像一臺拼盤演唱會,對非音樂的項目并不重視。”李岱說。她表示,國內的音樂節未來應就注重配套內容的策劃,“我們這次就將推出沙灘派對、極限運動、美食區、潑水節、蝦米彈唱會、音樂課堂、市集等,讓觀眾現場互動,打造‘嘉年華’的氣氛。”
沈黎暉也認為,配套內容是音樂節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草莓生活館’、‘搭訕廣場’、趣味足球……每年草莓音樂節都會推陳出新,設置一些配套內容,讓樂迷玩得更開心!(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夏琦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