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李德倫全國指揮比賽22日在青島落幕,經過5天的激烈角逐,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的焦陽和辛辛那提大學的景煥分別贏得第二、第三名,第一名空缺。評委張國勇表示,這是評委會對比賽藝術質量高標準要求的結果。
本屆比賽2月22日啟動,共有來自海內外各地的68位中國籍選手報名參賽,最終12名選手入選青島現場比賽。比賽聘請著名作曲家吳祖強和著名指揮家黃飛立擔任藝術顧問,由格納迪·羅日杰斯特文斯基擔任評委會主席,鄭小瑛、張國勇、俞峰、譚利華、李心草、梁大南擔任評委。
關于第一名空缺,據評委張國勇介紹,根據國際比賽慣例,評委會對冠軍成績設定了一個“上線”,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產生不了第一名。“這既是對選手負責,也為今后繼續舉辦這一賽事預留了向上發展的空間。”張國勇說。
頒獎現場
比賽評委會主席、俄羅斯著名指揮大師格納迪·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表示,指揮對一個樂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養和提攜青年指揮人才,對于提升中國交響樂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他們提供成長進步的空間和舞臺,是一項著眼未來、立足長遠的崇高事業。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陶誠為焦陽頒獎
焦陽、景煥和取得決賽資格的李昊冉三人均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之后出國深造,也都有參加國際指揮比賽的經歷。23晚,焦陽和景煥在市人民會堂攜手青島交響樂團,為市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閉幕式暨頒獎音樂會。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陶誠在致辭中指出,發現和培養指揮人才,是這次比賽的根本目的。在老一輩指揮家的關懷和幫助下,一批優秀的青年指揮人才正在茁壯成長。指揮是一個樂隊的核心和靈魂。指揮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對于提升中國交響樂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期望通過這屆比賽,給參賽選手提供一個充分展示才華的舞臺,促使優秀指揮人才脫穎而出,從而推動我國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
陶誠表示,對每一位選手來說,這既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經過三輪比賽,雖然第一名的空缺略有遺憾,但卻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評委們的責任感和專業精神,以及比賽的含金量和權威性。
去年是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逝世10周年。他一生致力于中國交響藝術發展,在引進外國經典交響樂、推廣中國原創交響樂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后擔任原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藝術指導、中國交響樂團顧問、北京交響樂團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職。這次比賽以李德倫先生的名字命名,既是對為交響樂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李德倫先生的紀念,也符合國際主流指揮比賽(比如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米特羅普洛斯國際指揮比賽、馬勒國際指揮比賽和卡拉揚國際指揮比賽等)的命名規則,將力爭打造一個中國的指揮比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