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折發展時期(1958—1978年)
1958年,在大躍進的鑼鼓聲中省委決定成立蘭州藝術學院。西北師院的藝術系改稱音樂系和美術系,并入蘭州藝術學院,任命揚樹聲為音樂系主任。
藝術學院時期,隨著培養目標的轉移,音樂系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師資隊伍均有較大改變。如原來的音樂專業改為聲樂、器樂和理論作曲三個專業,器樂專業又分設二胡、琵琶、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大管、長笛、圓號、單簧管等10多個主修樂器。隨著專業的增設,從省內外調來了—大批相應專業的教師。教學活動中強調深入生活,大搞音樂創作和藝術實踐。新學校、新專業、新任務,全系師生精神煥發,努力工作。
藝術學院時期,音樂系在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同時,聘請了河州地區著名的民間歌手馬海青來系開設民間音樂課,還多次請來洮岷地區花兒歌手窮尕妹等來系進行示范性的演唱上課。這些活動不僅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別致新穎,而且使音樂系師生學到了更多更實際的民間音樂知識和技能。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大型音樂作品《洮河大合唱》的創作和演出,是音樂系師生在這段時期最突出的貢獻。1960年國慶節中央電臺播放了《洮河大合唱》中的《紅牡丹》等樂章,曾引起文藝界的極大關注。
1962年春,由于經濟生活的變化,省委宣布撤消藝術學院。音樂系和美術系仍回西北師院(時稱甘肅師范大學。音樂系先搬到王家莊省教學儀器廠,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多。1965年搬回師大南二樓。1980年又搬到新落成的音樂教學樓,在這里,音樂系度過了21個年頭。當時間跨入21世紀之際,曾經同甘共苦,攜手創業的美術系、音樂系,再一次走到了一起,組成了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藝術學院,2001年新落成的、建筑面積14000多平方米的敦煌藝術大樓,成為我們攜手共進,再造輝煌的新基地。
1965年返回師大后,各項活動又納入師范教育的軌道,—切強調師范性。但音樂系保留了原有的專業設置,在培養目標中增加了“適當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等語。這些變化對音樂系后來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在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時,系上多次組織師生下鄉、下廠,參加民間音樂活動,收集整理民歌、民間樂曲。編印了《河西民歌》、《隴南民歌》、《洮岷花兒》等專集。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師生收集整理的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民歌的歌詞集《手搭涼棚望北京》。
在藝術實踐方面,要求學生每學期開一次音樂會,青年教師每學年開一次進修匯報音樂會,或其它形式的學業匯報,并鼓勵師生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演出活動。
在科研和自編教材活動中,舉辦過“花兒的流派與分布”、“貝多芬交響樂的介紹與欣賞”、“鋼琴踏板的使用”等學術活動,編寫了手風琴、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史、民族調式和聲等試用教材。此外,還編印了數期《歌曲創作》集和刊物《小百花》。
從建系至1966年間,共畢業本科生136名,專科生191名。這批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人才,絕大多數分布于西北各地,除在大專院校、中專、中學等從事音樂教育外,還有—部分被分配到廣播電臺、電視臺、出版社、文藝單位、演出團體等。他們的辛勤勞動,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原有的各項教學活動中斷了,代之而來的是大批判、大串連、鬧派性、搞奪權以及長征、拉練、走“五七”道路等等。1970年在所謂“教育革命”中為精減機構,把體育、音樂、美術三系合并為“軍事體育藝術系”分軍事體育、革命文藝兩個專業,開展連隊編制的軍事化活動。1971年9月學校招收了以“上管改”為任務的工農兵大學生,學制2——3年。革命文藝專業第一期招收學生92名,第二年又分成音樂專業、美術專業,各46人。1974年秋畢業,在校學習三年。第二期是1973年9月入學,1975年12月畢業,在校學習兩年半。第三期開始都是秋季招生,秋季畢業,在校學習兩年。音樂專業前后共招收五期,畢業198人。招生后,全校師生充滿希望,滿懷信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但是“開門辦學”、“接受再教育”、“批林批孔”、“學朝農經驗”等,搞得教學秩序混亂,人心慌慌,無所是從。這種畸形的辦學體制直到1977年的“撥亂反正”中才得到糾正。音樂系也才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在這段不尋常的歲月里,盡管有來自多方面的干擾,但在老師們的耐心教導和同學們的刻苦學習下,教學工作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比如首屆學生臨畢業時,系上組織了一次以藝 術實踐為主要內容的“開門辦學”活動,學生自編自排了一臺文藝節目,有獨唱、獨奏、獨舞、合唱、合奏、歌舞,還有朗誦、快板、相聲、數來寶等,豐富多彩,生活氣息濃厚。他 們在歷時50天的隴南之行中演出了30余場,受到各地群眾和有關領導的歡迎肯定和贊揚。有入1975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中,吳學禹的手風琴被評為優秀節目,除中央電視臺、廣 播電臺播放外,還參加了國慶26周年游園演出。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音樂系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于1978年春招收了首批學生58人。秋季又招收學生40人。全系師生以飽滿的熱情、求實的精神迎接各項新的任務。
三、闊步前進時期(1978--1999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音樂系的教學改革、隊伍建設、藝術實踐、科學研究等工作均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1.教學改革
根據學校的統一部署和本專業發展的需要,將原教學計劃中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時數等進行了多次較大的調整和改進。專業分為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兩大類。培養目標隨專業而異,前者培養高等和中等學校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后者培養從事文藝表演、教學及其他研究工作者。專業課分核心課、必修課、主修或限選課和選修課。還開辟了第二課堂,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的選修其它課程。
在教材建設上,先后自編了《中國音樂史》(獲本校91年優秀教材獎,甘肅省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外國音樂史》、《電子琴演奏法》、《鋼琴即興伴奏編配法》、《音樂欣賞》、《歌曲作法》、《調式和聲學》、《樂器修理法》、《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等,除本系使用外,還向兄弟院校交流。這批新編教材大多吸收了近年最新學術和科研成果,內容充實,觀點明晰,條理清楚,聯系實際,受到學生的歡迎。
在教學方法上,史論課普遍采取了講述與自學、討論解惑、寫文章等相結合的方祛,并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技術課在堅持因材施教的前提下,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多聽、多看、多實踐,并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此外,還對部分課程的教學狀況進行了評估。評估活動增強了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責任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為普及音樂知識,倡導美育教育和滿足校內外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需求,八十年代中期曾舉辦過“音樂系星期天音樂講座”,九十年代初舉辦過“業余音樂學校”,前者面向成人,后者面向4—10歲的兒童。這兩項活動在校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評價。
2.師資隊伍建設
除從校外調進部分教師外,對本系的青年教師進行了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和提高。采取的方法:一是在職進修,聘請系上老教師定時上課;二是脫產進修,到兄弟院校學習;三是鼓勵考研,系上給予多方支持和方便。從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楊樹聲、林佩箐、汪子良對青年聲樂教師和鋼琴教師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指導學習。同時有17位青年教師先后到上海、北京、天津、朝鮮等地的音樂院校進行了一至二年的脫產進修 。通過進修學習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專業水平。九十年代,劉沛、張君仁2人率先獲得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心理學和音樂教學論專業碩士學位,王文瀾、張一鳳2人獲得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碩士學位,打破了我院歷史上無碩士學位的先例。
2002年6月,我院青年教師張君仁,在我國民族音樂學家喬建中、王耀華的指導下,經過三年苦讀,以《花兒王朱仲祿——對一個民間歌手的音樂人類學實驗研究》的長篇論文,獲得了我院第一個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