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黟縣文廣新局組織縣徽文化研究所專家深入美溪鄉,對美溪民間鎖吶藝術暨美溪鎖吶隊進行現場評估,開展實地考察論證工作。
美溪鄉北與石臺、池州毗連,長久以來受到南來北往各種文化因子碰撞,所形成的文化個性和特點即帶有江南水鄉皖風越語的款款柔情,又融入了中原文化黃土高坡的恢宏和粗曠,因此美溪民間鎖吶其管型是長喇叭、大口徑,尤其沿用祖傳的“換氣法”,吹奏時可以不停頓、不間歇,一口氣吹去幾里地,這與陜北高原鎖吶有著本質的區別。該鄉綜合文化站在對這支民間文化團隊進行培訓和引導的同時,注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尋和挖掘,目前已完成古代流傳至今的民間鎖吶“工尺譜”《鬧元宵》、《普天樂》、《永和壽》、《萬年歡》、《十景春和》、《四季調》等59首古曲的搜集和整理,并著手編制申報鄉村民間鎖吶藝術原生態基地立項保護。專家組一行對該鄉重視挖掘民間“非遺”資源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要求進一步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力度。
活動期間,專家組分別對該鄉應邀到場的八名民間藝人進行資質問話,現場組織他們吹奏表演,并走訪千年古村——美坑村、三甲村開展實地考察論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