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青山嗩吶正在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連日來,這個喜訊傳遍了孕育青山嗩吶的湘潭縣青山橋、石鼓、分水鎮。18日,記者走進石鼓鎮銅梁山下一戶嗩吶世家,聆聽有關青山嗩吶的故事。
據傳源自周朝宮廷樂師
“我8歲讀書,9歲就開始學嗩吶啦!”81歲的石鼓鎮老人左克和須發皆白,但說起話來依然中氣十足,嗩吶陪伴了他70多年。左克和是南派嗩吶傳人,一家有4個人是湘潭縣青山嗩吶藝術團的成員。
關于青山嗩吶的起源,難以確切考證。左老說,相傳,周朝有一位宮廷樂師從京都來到青山橋,帶來了一支用桂花樹枝制成的嗩吶,定居收徒,傳授嗩吶演奏藝術。這樣師帶徒,徒帶孫,吹嗩吶便日漸風行,最多的時候每4人當中便有1名嗩吶手。
如此算來,青山嗩吶便在這個偏僻的山區至少流傳兩千多年。吹嗩吶既是青山橋、石鼓、分水三個鄉鎮婚喪嫁娶、巫儺祭祀不可缺少的禮樂,又是這方百姓勞作之余怡情悅性的消遣。
說話間,左克和的兒孫們都來了。他們受家風熏陶,從小習藝,都是湘潭縣里吹奏嗩吶的高手。三代四個男人,坐在自家的地坪里,一鼓作氣合奏了兩首曲子。霎時,天地只聞高亢的嗩吶聲,背后的巍巍青山回聲繚繞。
曾兩度“吹進”中南海
青山嗩吶演奏之獨特在南派嗩吶演奏中占領軍地位。它與北派嗩吶吹奏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嗩吶藝人們通常采用換氣法演奏,有人形容其一口氣能吹30里路。演奏形式也豐富多彩,有口吹雙嗩吶、鼻吹雙嗩吶、口鼻雙吹嗩吶、和合嗩吶等。左克和家里4人都可以口鼻雙吹。
別看青山嗩吶“土氣”,它可曾兩度吹進中南海。1957年3月,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在北京隆重舉行,左克和的哥哥左元和等人表演的《哭懵懂》被選為進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的優秀節目之一。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欣賞后贊嘆不已。第二次是在1979年,受中顧委與全國政協邀請,進中南海警衛禮堂獻演。
2008年,青山嗩吶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12月,青山嗩吶藝人赴臺灣演出7場,觀眾席場場爆滿。
老藝術如今有了新傳人
青山嗩吶因其原汁原味倍顯珍貴,而它的傳承方法也是獨特的。傳藝采取的是口傳心授,傳男不傳女。記錄曲牌用工尺譜,與簡譜截然不同。“我們過去用的是工尺譜,現在人不認得了”。左克和說,在把工尺譜轉為簡譜的過程中,一些需要特殊技藝演奏的曲牌也隨之遺失。如長行類子曲牌過去有130多首,目前只流傳下來10多首。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南派嗩吶傳人、湘潭縣文體廣新局局長莫柏槐的長期努力,青山嗩吶的傳承已經完成了“四個一工程”:成立了湘潭縣嗩吶藝術團,編排了一臺專題節目,收集整理了370首嗩吶曲牌專輯,出版了一套石鼓、青山嗩吶音像光盤。今年3月份,湖南省國家非遺項目評估驗收組來指導青山嗩吶申報世界“非遺”時,藝人們換上鮮亮的演出服,吹奏了新曲《祈豐年》,專家領導們聽得如癡如醉。
除了家傳祖教、政府參與,民間愛心人士也加入了保護的行列,F在左克和的三兒子左都華在石鼓鎮歇馬中學擔任嗩吶老師,在初一班里帶了12個學生徒弟。這個班是當地嗩吶愛好者朱永紅團結一批成功之士出資辦的,目的就是把青山嗩吶傳承下去。(來源: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通訊員 吳竹)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