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勤力,安徽巢湖市音協主席、中國音協會員,30年來致力于民歌的保護及發展,迄今為止已改編了近百首巢湖民歌。
“與其說要保護傳承,不如說要搶救巢湖民歌!”說起巢湖民歌,去年剛從居巢區文化館副館長位置上退休下來的費勤力先生發出如此感慨,“隨著時代的變遷,巢湖民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在不僅民歌的演出越來越少,而且杰出的民歌手年齡越來越大,現在民歌手總共只有一二十人,而且大多已經年逾古稀。”
輝煌歷史:曾經唱進中南海
“2006年,巢湖民歌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了國字號名片。事實上,上世紀50年代,巢湖民歌就唱進了中南海。”說起巢湖民歌的輝煌,62歲的費勤力聲音也提高了,“那個年代,激情燃燒的火熱生活,喚起巢湖大地的民歌熱潮,古老的民歌經專業人士的加工唱到了中南海。”
據介紹,1955年3月,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把巢湖民歌《姑嫂對花》唱到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與他們合影留念。1958年9月,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在巢湖司集鄉召開“全國社會主義歌詠運動現場會”,司集鄉被譽為“文化鄉”和“詩歌之鄉”。
上世紀80年代,巢湖民歌迎來一個喜人的發展鼎盛期。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錄制出版了20首巢湖民歌唱片,向東南亞一帶發行,并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永久留存。從1986年開始,巢湖市連續舉辦“巢湖歌會”,巢湖民歌又重新煥發活力,一首首充滿時代氣息的好歌相繼問世。
尷尬現狀:民歌漸漸成絕唱
“插秧時、撒網時、扯帆時……人們成群結隊邊勞動邊唱歌。”兒時的費勤力生活在柘皋農村,見慣了農村火熱的生產場面,“民歌來源于民間,最原始的民歌就是人體調節氣息自然發出的聲音,很土但有節奏。”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下里巴人”的民間音樂如今竟然“曲高和寡”,費勤力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村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