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手工插秧,現在是機械插秧;以前是手撒網,現在是大拖網;以前是手工收割,現在是機械收割……”費勤力感慨地說,土地承包責任制使農民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脫出來,許多人進城打工,過去那種全村老少集體出工的情形已不再有,民歌失去了演繹的舞臺和氛圍。
最讓費勤力感到緊迫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活躍的記譜人現年事已高,一些掌握傳統民歌唱法的歌手大多年逾古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潛心民歌搜集整理工作的文化工作者,很多已經逝世,仍健在的也已經七八十歲了,不能讓民歌成為‘老人藝術’啊。”費勤力憂心忡忡,“如今的年輕人鮮有知道巢湖民歌的,更別提參與民歌的傳唱了,現在民歌手總共只有一二十人,民歌的傳承后繼乏人,搶救刻不容緩!”
搶救措施:原始民歌要洋氣
“在搶救、保護的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創新讓民歌發揚光大。”身為巢湖市音協主席,費勤力原來在文化館的工作即是主攻巢湖民歌的創作,在他看來,要使巢湖民歌得以繼承保護和發展下去,曲調的改編、創作,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上,還必須符合時代的審美情趣。迄今為止費勤力已改編了近百首巢湖民歌。
如何創新?“簡單地講,就是讓原始的民歌洋氣化。”由費勤力、汪士淮作曲的《鄉村吉他聲》,音樂主題就是取材于民歌《送晚茶》。這首新創民歌,不僅在演唱形式上有所創新,而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較濃的地方特色。由費勤力作曲的《山里頭旅游精神爽》,改編自民歌《嚇老鷹》,2010年獲得安徽省第九屆藝術節民族唱法組一等獎。
據介紹,巢湖市政府有意成立巢湖民歌研究會,加強對巢湖民歌的保護。這也讓費勤力對巢湖民歌的未來充滿信心,“希望政府能拿出相應規劃,并設定具體目標,比如每年要出多少作品、培養多少民歌手等等。這樣,推陳出新的巢湖民歌才能真正發揚光大。”(來源:新安晚報/記者 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