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響樂《敦煌音畫》
錄入時間:2012/3/29 10:38: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敦煌音樂,這些年也有興起的苗頭,除了敦煌古樂的破譯和演奏,流行音樂中對敦煌題材也有所涉及,但是,像《敦煌音畫》這樣,以民族交響樂的形式來詮釋敦煌題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還是第一次。
《敦煌音畫》源于敦煌
2012年2月29日晚,觀眾期待已久的《敦煌音畫》在金城大劇院拉開了首演帷幕。
《莫高風鈴》洋溢著悠遠懷古的樂思,曼妙的音符將人帶入朦朧的幻境,更有清脆的敲擊聲貫穿整曲,聽眾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九層閣,聽風鈴空懸,御風而舞,發出“叮叮咚咚”的和鳴。在最初的構思里,這第一樂章原是要寫《三危佛光》的。
“三危”是古書記載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尚書·舜典》就有記載:“竄三苗于三危。”三危山古時就有“狀如千佛”的奇彩金光出現,而被當地人認為是神圣靈山,相傳莫高窟的開鑿就有可能源自三危佛光折射出的宗教幻想。
采風改變作曲家們的創作構想
在汽車開往莫高窟的路上,四面玄黃,滿目狂沙,此時,忽有一陣陣清脆嘹亮的風鈴聲傳入耳際,和音裊裊,使人心旌神蕩,勾起諸多的遐思。“我對這個很有感覺,當即說我要寫《莫高風鈴》,那將比《三危佛光》更有意味。”國家一級作曲家、軍旅指揮家景建樹說。
第二樂章取材于莫高220窟的《西涼樂舞》,由國家一級作曲家、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系主任張堅作曲,曲調時而舒緩悠長,時而跳躍靈動,將中原雅音與西域風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那生動優美的旋律中,視覺與聽覺通感,似可見眼前有胡姬妖嬈,翩躚起舞。
《月牙泉的故事》充分詮釋出了月牙泉的美麗與神秘,以獨具特色的抒情慢板,勾勒出一種如夢如幻、詩意盎然的氣氛,讓人不由得墜入月牙泉那些古老的傳說,又仿佛正漫步在那汪清泓月影中,心中淌過幸福和安寧。
《大將軍出行圖》構思來源于莫高窟156窟的壁畫,樂曲宏偉而壯觀,生動展現了晚唐河西節度使張義潮統兵出行的宏大場面,中段則展現了吐蕃風格的舞曲和激烈交戰的情景,音樂富有較大的張力。
第五樂章《集市》則取材于榆林25窟,熱烈而緊湊的小快板,渲染出濃郁的生活氣息,歷史透過重重影像在人們眼前交疊,依稀可見千年前,世界各地的羈旅商客在絲路重鎮上互通有無、融洽相處的繁華景象。
《飛天》是全曲中最動人的樂章,由中國音協主席、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親自操刀而成。
趙季平以其滿腔熱忱,以音樂為刀、為筆,為人們勾勒出那遺世而獨立卻又深植于人心的“飛天”。“靈動飄渺、絢麗多姿而又富于浪漫色彩”,談起這一樂章的時候,樂團的助理指揮李輝文只用了這短短4個字:“妙不可言”,頗有些佛家不可說的境界。
《敦煌賦》是最后一個樂章,以真摯的情感和動人的旋律抒發了對敦煌的感恩和贊美。“每個音符都是對敦煌的禮贊,對人類文明的膜拜。”創作者景建樹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