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點評: 跨界音樂只是快餐性的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所謂的“跨界”音樂只是一個用來包裝、宣傳的噱頭,是臨時性地吸收不同類型音樂的表現形式,并沒有催生出新的文化內涵。對于“跨界”這一名詞,上海民樂團團長兼藝術總監、指揮家王甫建就有不同的意見。
王甫建告訴早報記者,其實“跨界”音樂幾十年前就有許多音樂家在做了,而且不論是作品質量還是舞美效果,做得比今天要精彩得多。而且“跨界”只是一種表現類型,是一種整合音樂的樣式,并沒有催生出新的文化內涵,反而削減了原本文化中應當表現的精髓。
“今天許多年輕人追捧這樣的音樂形式,其實是一種非常粗淺、浮躁的表現。有些‘跨界’音樂只是吸收了其他類型音樂的表現形式,但那是臨時的、暫時的、快餐性的。”王甫建說,“我希望他能多一些時間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和音樂道路,別總是急功近利地宣傳包裝自己,他還沒有到達那么高的層次。”
“當然,我們也是非常希望年輕人能夠具有創新和多樣性的。”對于怎樣才是樂團培養年輕樂手的方向和正途,王甫建認為,音樂家一定要有對待作品認真的創作精神,藝術上可以張揚,但不要浮夸,要珍惜自己的藝術天分,讓作品可以經過10年30年甚至100年之后流傳下來,這才是藝術。
“年輕人有的時候難免喜歡嘗試新鮮刺激,就好像爬山,總想爬得更高,但一旦到山頂,接著就是下坡路。”對于年輕一代的演奏者,王甫建希望他們能走得更遠,“如果記得腳踏實地往前走,那么前面的路是無限的。”
事中人語:傳統與現代音樂不應有明確界限
對于上述看法,趙磊和神田將“跨界達人”在合作演出的前夕,接受了早報記者的專訪,對于“跨界”是否只是“博人眼球”的手段這一問題,趙磊的回答比較直接,他認為音樂無國界,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之間也不應該有明確的界限;而神田將則表示,自己用電子管風琴演奏古典樂的原因是,他找不到別的樂器可以讓一個人單獨演奏交響樂。
趙磊認為,在傳統音樂的傳承受到考驗的當下,自己的“跨界”努力是一種讓更多人接受、喜愛二胡的嘗試,而神田將則認為,古典音樂自有其不可代替的精神力量,但是固守它的血統時,更應該注重的是古典樂內在所具有的精神,而不是它的表現形式。(來源:東方早報/記者 陳晨)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