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最后的吼聲——《義勇軍進行曲》
錄入時間:2012/3/13 11:0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聶耳,這個誕生于苦難年代的人,他的名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音韻載入史冊。傳唱至今的34首歌曲,都是聶耳在1933年到1935年間寫就,可謂高產作曲家。《賣報歌》唱出兒童的苦難,《鐵蹄下的歌女》唱出婦女的呻吟,《畢業歌》唱出了青年的追求——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一片靡靡之音中,聶耳恰似魯迅所期待的于無聲處的驚雷,第一次用音樂“代替大眾吶喊”。
1935年春,聶耳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四首抗日救亡歌曲,又上了國民黨當局的黑名單。黨組織決定讓聶耳到日本暫避,再去歐洲和蘇聯學習,聶耳也希望借此機會出國深造。就在聶耳前往日本的前夕,他看到了摯友田漢編劇的影片《風云兒女》。這個故事1934年秋末就寫好了,幾個月后田漢被捕。被捕前,他把劇本以及寫好的一段歌詞都交給了夏衍。聶耳得知后主動找到夏衍,歌詞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據說當時田漢靈感突至,手邊只找到這個。聶耳抑止不住內心的激動,主動請纓道:“我來寫吧,田漢也會同意的。”這首歌就是后來唱遍大江南北、聞名于全世界的《義勇軍進行曲》,這也是聶耳人生最后的作品。
聶耳在創作時“完全被義勇軍救亡感情激勵著,創作的沖動就像潮水一樣從思想里涌出來,簡直來不及寫。”他后來對影片導演許幸之說:“為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坐在鋼琴前彈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走動,一會兒又高聲地唱起來。房東老太太以為我發了瘋,并向我下逐客令,我只好再三向她表示對不起,最后她才息怒。”經過兩個多月的醞釀,聶耳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稿。
在譜曲時,為了使詞曲配合得更加順暢有力,聶耳大膽地對歌詞作了許多處理。他把原詞末尾“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大炮飛機前進。前進!前進!前進!”改為“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增加了疊句,以鏗鏘有力的休止符,把中國人民向前挺進時的堅決、勇敢表現得更加強烈。
1935年4月16日,聶耳乘坐“長崎丸”號渡輪抵達日本長崎,18日到達東京。到日本后,聶耳又對《義勇軍進行曲》進一步修改完善,定稿后用快件寄回國內。7月17日,聶耳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后來,聶耳的好友張天虛從東京趕來認領遺體,當場在鵠沼海濱進行火化,把骨灰帶回了東京。(來源:文史參考/作者 雷蕾)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