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韓中杰:見證中國交響樂的發展與輝煌
錄入時間:2012/2/8 14:3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1952年底,中國青年文工團回國之后,團長周巍峙向韓中杰等參加演出的藝術家提出,希望他們留在北京組建起一支交響樂隊。而此時,中國還沒有一支正規的交響樂隊,在新中國的首都建立一個國家級的交響樂隊,對從事音樂行業的人來說,責任遠遠大于誘惑。就這樣,中國青年文工團中沈陽藝術團的樂隊、哈爾濱藝術團的樂隊、天津的音工團、音樂學院少年班的學員等組成了中國第一支交響樂團。
成立交響樂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專業人才缺乏,樂隊暫時被放在中央歌舞團里,成立了中央歌舞團管弦樂隊。一開始,樂隊沒有合適的排演地點,就在一個廢棄的工廠里排練,后來,一個停辦了的舞蹈練習廳成了樂隊固定的排練場所。更困難的是,樂隊沒有正式的指揮。韓中杰在上海時,曾跟著一位猶太人學習過指揮與作曲,于是有點“功底”的他就暫時擔任起了樂隊指揮。
1954年,文化部正式任命韓中杰為樂隊指揮。當年,誕生不久的中央歌舞團管弦樂隊舉行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正規的交響音樂會——《紀念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逝世50周年音樂會》,韓中杰便是指揮之一,指揮了組曲中的序曲部分。音樂會在天橋劇場舉行的那天,劇場的走廊里、門口外擠滿了觀眾,到處是黑壓壓的人頭。
接著,1955年,韓中杰率樂隊赴波蘭參加華沙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新中國成立后,交響樂隊代表中國登上國際音樂舞臺,這是頭一次。
敏銳智者
如今,韓中杰已是92歲高齡的老人,可他依然精神矍鑠,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清晰明白,而且,還像年輕人一樣看足球、玩電腦、聽最新的音樂碟。
這樣一位性情老人,在指揮專業上卻是十分嚴謹細膩的。用韓中杰自己的話說:“干事情不能糊弄人,要干就要干好。”韓中杰在樂團排練時,常常覺得排練時間不夠用,他希望每一個音符的演奏都達到完美。憑著這股認真勁兒,韓中杰指揮公演了大量中外作曲家的名著。1978年,他指揮的中央樂團交響音樂會通過衛星向法、英等國立體聲實況轉播,這在當今亦屬罕見。他曾與國內各主要樂團合作演出,均獲得聽眾及樂團演奏員的高度贊揚,又曾訪問過美國、奧地利、西班牙及朝鮮等國,受到熱烈歡迎。
談到中國交響樂目前的發展狀況時,老人思考數秒后,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認為交響樂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人才多,音樂院校的增多極大地補充了交響樂人才的需要。二是新作品多,隨著改革開放及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優秀交響樂作品得以在國內演奏。而且,中國風格的交響樂作品也在逐年遞增,逐步滿足了國人的藝術需求。
韓中杰表示,目前,國內交響樂團還是有一些美中不足的遺憾,其中突出問題即是“藝術上的追求跟不上物質上的追逐”。他指出,現在很多交響樂團樂隊成員的收入很可觀,房子車子都不缺,可還把很多時間放在掙錢上,過度追求物質生活而不是鉆研專業。
其次,樂團要加強制度管理,如對樂隊專業水平的考核制度應堅持。韓中杰說,就拿中國交響樂團來講,過去都是只進不出的“終身制”,給了一些團員偷懶的機會。這種情況一直到陳佐湟擔任樂團音樂總監后才得到緩解。陳佐湟進團后提出專業考核的設想,在與團內領導李德倫、吳祖強等達成一致后,實施執行。此后,原本靜寂無聲的排練廳每日從早到晚都能聽見練琴聲。考試分兩輪,第一輪是拉上簾子的幕后考試,考的是演奏者的專業技術。第二輪是拉開簾子的考試,考的是演奏者的表現力。考核后,青出于藍勝于藍者可坐到首席或者樂隊靠前的位置,而實力稍有不濟的演員便往后坐,這是競爭的結果,也是一種傳統——世界上絕大多數杰出的交響樂團都是如此運行的。在當時,這種考核制度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國內很多團體開始效仿。
韓中杰表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樂團的進步,一個優秀的樂團才能一直生機勃勃地運行下去。若一味地按資排輩,新鮮的血液就會總也補不上來,老演員可能會因為過去的功績而不能正視自己,青年演員的工作熱情也遭到打擊,阻斷了一個樂團應有的鏈接。
作為一名專業指揮,韓中杰希望,如今的青年指揮們應去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偏遠的地方聽一聽、看一看祖國的藝術,不要一上來就把目光集中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集中在幾個大團上,這樣才能對他們以后藝術上的進步更有幫助。“衷心地希望青年一代藝術家取得進步,超越老一輩,因為他們成功了,才是我們最大的成功。”韓中杰如是說。(來源:中國文化報/記者 張婷)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