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是綜全藝術,一臺成功的劇目離不開音樂、舞美、燈光、音響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而音樂唱腔設計與伴奏樂隊的優劣,則直接影響著整臺戲的成敗。由此可見,潮劇音樂及伴奏是潮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潮劇伴奏樂隊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管弦樂和打擊樂,俗稱為文、武畔。文畔伴奏組合可分為二弦領奏組合、嗩吶領奏組合、笛子領奏組合和二胡領組合等。琵琶自五十年代取代月琴進入潮劇樂隊之后,無是上述何種組合,還是在“文革”期間單管制編制的中西混合樂隊,都占有一席之地,并以它優美淳厚,粒狀而富有彈性的音樂及其豐富的表現力,在潮劇樂隊中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得到行家和觀眾的青睞。
潮劇文畔伴奏的主要器樂是二弦、揚琴、椰胡,俗稱為“三大件”。二弦為領奏樂器,音樂尖脆清亮,頻頻偏高,椰胡音色淳厚、圓潤,屬中音樂器,其作用主要是輔助、調和二弦尖脆的音色,故有“輔弦”之稱,揚琴則音域較寬,高、中、低具備,且音量大,在樂隊中起核心作用,俗稱為“琴膽”。琵琶與揚琴同為彈拔器樂,其音色與揚琴較為接近而又有所區別,其伴奏方法,發音點必須與揚琴同步,其表現手法極為豐富,琵琶的演奏技巧較為復雜,且有一定難度,要求演奏者必須經過嚴格刻苦的訓練,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音樂修養,才能擁有嫻熟的駕馭技巧。在伴春中,通過輪指、彈、挑、夾彈、分、摭、掃、拂等演奏指法,與揚琴共同把文畔各種樂器的音樂統一為一個整體,使樂隊整體的音質更和諧、更美、更具表現力。力求完成塑造完美的舞臺音樂形象的使命。
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逐步提高,潮劇傳統大齊奏的伴奏方式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故要求潮劇樂隊必須有多樣化的演奏方式來配合劇情需要,以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潮劇樂隊中,具有獨奏能力的樂器通常有嗩吶、二胡、笛子及琵琶。而琵琶在整個演奏過程中,始終以優美、悅耳的音色而頗受歡迎,它的譏音鏗鏘有力,高亢明亮,中音抒情委婉,圓潤親切,低音渾厚博大,柔和松弛。由于琵琶的表現力極為豐富,且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擅長表現人物的悲哀、激憤的內心世界和優美、抒情的環境氛圍,故在樂隊中經常擔負獨奏、領奏任務,以渲染氣氛,刻畫人物音樂形象,達到理想的劇場效果。如在新編歷史故事潮劇《袁崇煥》第六場中,士兵趙武為報殺父毀家之仇,擅自出逃而被抓回軍中,自知難逃一死的他向將軍祖大壽痛訴了為何出逃的經過后,引領待戮。面對親如手足、視死如歸的士兵,祖大壽悲憤難抑、心如潮涌。這時,音樂設計用琵琶獨奏,演奏者在高音區用半輪加拂弦手法,節奏由慢漸快,指法則根據旋律變化由拂輪改為雙弦夾彈,接著增加為三弦夾彈,最后變為快速掃拂,節奏越來越緊,音量越來越大,一步上學將旋律推向高潮,把祖大壽悲憤、復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人物形象的塑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又如在潮劇《小刀會》第六場中,劇中有一段表現小刀會女將士颯爽英姿的弓舞,這時伴奏音樂設計了一段由琵琶領奏,弦樂奏副旋律的樂段,一開始由琵琶在中音區把位劃弦奏出一個琵音后再接長輪,接著根據旋律的進行,琵琶充分發揮左手推弦、滑音、吟音、打音、右手長輪、半輪、分摭、彈挑等豐富的演奏手法,把該段樂曲奏得優美、抒情,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一群女將士在朝陽映照下操弓練舞的英姿。其它如《告親夫》、《血濺南梁宮》、《香壺案》、《大腳夫人》等一大批潮劇劇目,都或多或少地有琵琶獨奏、領奏的樂段,這對豐富劇目的唱腔設計,提高潮劇音樂的表現力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在戲曲舞臺上,音樂設計的成功與否以及每個演奏員演奏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到中臺演員的表演情緒及情感的發揮,影響到整臺劇目演出的質量、成敗。難怪有人說:音樂是戲曲的靈魂。琵琶在潮劇伴奏中雖說不是主要樂器,但它在樂隊中發揮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器樂所無法代替的,它以其多樣化的手法,豐富的表現力使綠葉更綠,把紅花襯托得更紅、更美。
作者:徐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