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一場名為《水牛兒》的北京民歌音樂風俗演出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首演。該場演出融入剪紙畫、長城、盧溝橋等具有北京特色的元素,努力還原和再現了京城的民俗文化。
演出以北京傳統民歌《水牛兒》拉開帷幕,共分為勞動號子、兒歌、叫賣調、民歌小調四個篇章。在第一章勞動號子中,為配合舞臺上的合唱,背景屏幕中出現了北京人熱烈勞動的影像資料,使得號子更加真實可感。
導演張曉紅表示,這次《水牛兒》在原來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挖掘整理,首次將戲曲中使用的太平鼓編排到歌舞中,并使用了“打花棍”“霸王鞭”等傳統歌舞表演形式。在舞美設計上,也加入了剪紙畫、長城、盧溝橋等與北京特有元素相關的布景,連同一些老的影像資料,從各方面努力還原北京民歌的原始形態。
策劃人王鳴鐸介紹,通州運河船工號子、老北京叫賣、童謠等已被列入北京民間文化保護項目,但其傳承依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京華時報/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