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京評戲曲劇團創排的評劇《什剎海》將在北京戲校排演場上演。該劇圍繞北京城父子兩代人的矛盾展開,劇中的念白均采用舊京白。
全劇念白用“舊京白”
評劇《什剎海》圍繞一方具有傳奇色彩的古硯臺和一座老四合院的歸屬問題展開故事,由蘭萬玲編劇、李剛導演,戲劇梅花獎得主馬惠民領銜出演。劇中六個主要角色,均由北京戲曲職業學院的師生擔綱演出。
該劇講述了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下,以元代劇作家關漢卿后人關佳旭為代表的北京人在“親情和社會責任感”之間的艱難抉擇,用兩代人的文化價值觀與經濟價值觀的碰撞,弘揚了“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讓人們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以及人們對民俗文化生活的向往。
劇中,“關佳旭”與兒子“關睿”在自家四合院的利用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兒子與兒媳想把祖上關漢卿流傳下來的一方古硯臺賣掉,在四合院內開歌舞廳。
父親關佳旭表示反對。幾經爭論后,四合院最終被打造成體現老北京文化的旅游樣板院,古硯臺也被追回。該劇的一大看點就是念白均采用舊京白,具有濃郁的老北京特點。此外,該劇的唱腔設計劉文田、戴錫英、劉起漢等均活躍在戲曲創作一線,他們設計的唱腔也很有特點,在場次之間用評劇加京韻大鼓的旋律進行銜接。
展現不同價值觀的碰撞
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于2011年開辦地方戲曲系評劇班,為評劇培養后繼人才。今年,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迎來建校六十周年,《什剎海》是地方戲曲系開班以后首次亮相,主演馬惠民同時也是該校地方戲曲系主任。
昨天,馬惠民接受采訪時介紹,該劇作為一個現實題材的故事,主要還是想展現兩代人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劇中,傳統的老北京四合院最終得到保護,也體現了對北京傳統文化的尊重。問及幾場演出下來的感受,他說:“這個戲在國話劇場演出時效果特別好。本來以為唱段多,不容易抓住觀眾。但是觀眾卻十分喜歡,結束后都不愿離場。”
馬惠民表示,11月24日、25日的演出會有所調整,首演結束后也聽取了不少專家觀眾的建議。他說:“有專家提到,劇中兒媳婦性格轉變太突兀,有點生硬。這次演出新添了幾句臺詞,使得劇情更加合理,對人物的理解上也給觀眾留下緩沖空間。”馬惠民透露,11月25日晚上演出的是青春版《什剎海》,將全部由評劇班大中專學生演出。(京華時報/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