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長笛比賽落幕。來自匈牙利的蒂梅埃·阿克塞從52名入圍正式比賽的選手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本次比賽的冠軍,來自烏克蘭的伊娃娜·特爾梅獲得亞軍并摘取“新作品獎”,來自韓國的趙成鉉名列第三。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董俊新、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淼、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惠、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謝金英等出席了本屆比賽開幕式和頒獎音樂會,并在頒獎音樂會上為獲獎選手頒獎。
董俊新說,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在音樂文化領域內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紐帶,同時也是文化部國際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之一。張淼也在致辭中談到,這項比賽已逐漸成為古都北京的又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文化活動,相信它將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增添更加絢麗的藝術色彩。
躋身最重要的國際音樂比賽
本屆賽事進行完畢后,評委會主席格拉夫先生評價說:“本屆比賽的規模和水平,充分證明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在世界音樂競賽領域所享有的聲譽和地位。”評委會名譽主席、世界著名長笛演奏家保羅·梅森也表示,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已經完全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音樂比賽之一。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是中國唯一的古典音樂多學科系列比賽,賽事目前包含有長笛、單簧管、大提琴、弦樂四重奏4個單項比賽,賽事每年舉辦一屆,每單項4年一個輪次,并于賽后推出系列大師班及音樂周,今年賽事的專項即為長笛。自2006年創辦至今,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已先后邀請到62位世界頂級音樂家和教育家擔任評委,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青年音樂精英報名參賽。本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長笛比賽的評委陣容強大,來自8個國家的9位評委均是在國際長笛教育及演奏領域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家。可以說,每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都是眾多世界一流音樂大師齊聚北京的盛會。
歷經5屆賽事,來自世界各國的許多獲獎青年音樂家通過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這一平臺,逐漸走向了更為寬廣的世界舞臺。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冠軍施耐德·路易克5年后在久負盛名的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中奪冠;第四屆比賽的并列冠軍、法國“扎伊德”弦樂四重奏組合已在包括維也納音樂廳在內的多個世界著名音樂殿堂舉辦了自己的專場音樂會……本屆比賽共吸引到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227名優秀選手報名參賽,賽事規模創下歷屆之最,參賽人數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一些久負盛名的同類別國際音樂比賽。
賽事為音樂交流搭建平臺
隨著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韓國選手在本屆比賽中的出色表現引起了韓國各界的高度關注。
本屆比賽期間,韓國駐華大使李揆亨主動提出韓中文化協會希望從2013年起與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合作,在中國和韓國輪流舉辦國際音樂大師班和國際音樂夏令營,并將其發展成為韓中文化交流領域的一項重要內容。法國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黎靜致信賽事組委會,期待今后能與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并將積極尋求雙方在音樂文化方面的合作機會。
隨著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在國際古典音樂界地位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以賽事為平臺所開展的國際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將會更加豐富多彩。
為中國帶來古典音樂熱潮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大師級評委的世界聲譽和藝術造詣,以及參賽選手國際一流的演奏技藝,也吸引了北京乃至全國眾多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和專業人士慕名前來觀看比賽。在本屆比賽的現場,許多觀眾表示,可以連續幾天欣賞到世界多位音樂大師和頂級青年音樂家的表演,令人興奮。
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之下,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將在今后的賽事規劃當中逐步增設比賽項目,增加演出場次,豐富賽事活動內容,追求卓越的賽事品質,使其在規模和質量上可以與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等世界頂級音樂賽事比肩。同時還將考慮利用不斷拓展的賽事平臺,整合優勢資源,在北京創建一個面向整個國際古典音樂界的世界性音樂獎項以及更為盛大的頒獎典禮,最終使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成為北京這座世界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音樂藝術盛典。(中國文化報/焦波)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