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入選作品充分發揮了群眾文化在及時、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變化方面“輕騎兵”的優勢,在創作題材上強調現實性,敏銳地捕捉最新的社會生活現象;在表現技巧上善于創新,表現形式靈活,深刻反映了時代脈搏和社會前進的步伐,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同時,群星獎參賽作品來自群眾,服務群眾。這些作品的創作和演出人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群眾參與廣泛,成為創作演出的主體。作品表達了基層普通群眾的情感、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濃郁的泥土芳香,凸顯出群眾文化的獨特魅力。如山西省的群舞《回娘家》、武警天津總隊的《兵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歡樂的牧羊人》等。
“群星獎舞蹈門類作品復賽,是‘十藝節’的重要比賽活動,全國各地最優秀的隊伍、最精彩的作品齊聚島城,比賽規模之大、人員之多前所未有。”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十藝節”山東省籌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徐向紅說,本次復賽是一場精品薈萃、異彩紛呈的藝術盛會,是廣大群眾歡樂喜慶的節日,同時也成為全國文化系統喜慶黨的十八大、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歡歌笑語 好評如潮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為配合舞蹈復賽的舉行,青島市先后舉辦了全市精品舞蹈展演、“喜迎十八大、相約十藝節”群眾文藝會演、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等活動。在舞蹈復賽舉行期間,青島舉辦了全市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殘疾人文藝會演以及 “大地歡歌”農村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在舞蹈復賽現場,參賽團隊各具特色的表演讓觀眾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靜神凝思,一次次熱烈的掌聲甚至讓現場的評委都十分驚愕。“這些參賽團隊來自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特點,看完后仿佛是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我個人最喜歡一些少數民族的舞蹈,在著裝和舞姿方面,感覺他們更勝一籌。”……比賽結束后,現場觀眾興奮地向記者描述他們看比賽的喜悅之情。
據了解,本次舞蹈復賽共安排了7場比賽,全部在青島大劇院歌劇廳舉行,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全國總工會等35個單位的112件舞蹈作品及2300多名演職人員參賽。山東省共有8件作品參加本次復賽,分別為山東省電影學校的女子群舞《小嫚》,煙臺市的女子群舞《舒心的日子扭著過》、群舞《爺爺教我踩高蹺》,棗莊市的中老年群舞《運河繡娘》、群舞《闖關東》,泰安市的群舞《泰山人家》,青島市的群舞《田野的嫚兒》,臨沂市的群舞《拉大耙》,入圍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文化報/蘇銳)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