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農九師成立,文學藝術工作由師政治部領導。1975年農九師建制撤銷后,文學藝術工作由塔城地區文化局領導。1982年農九師建制恢復至1995年,文學藝術工作由師政治部領導,宣傳處具體負責。1995年成立農九師文聯,掛靠在宣傳部。1997年農九師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農九師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領導全師的文學藝術工作。同時成立了農九師文學工作者協會、廣播電視工作者協會、書法工作者協會、美術工作者協會、攝影工作者協會、音樂工作者協會、戲劇工作者協會。到2005年全師7個協會有會員202人,兵團各協會會員16人。
一、會員代表大會及文聯下屬組織
(一)農九師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1997年5月,農九師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來自全師各團場、企事業單位的各族文學藝術工作者125人參加了大會。兵團文聯領導宋志國及師領導到會祝賀并講了話。大會審議并通過了文聯工作報告和《農九師文聯章程》,選舉產生了農九師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一屆一次全委會上,選舉產生了文聯主席團,設主席1人,焦鵬當選文聯主席,副主席2人。同時,成立了文學工作者等7個協會,選舉產生了7個協會的領導人。
2003年文聯主席焦鵬退休,師黨委任命謝華為師文聯副主席,主持文聯工作。2004年5月,師黨委任命謝華為師文聯主席。
農九師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主席團成員
名譽主席:李自林 楊 桁 金松泉
主 席:焦 鵬 謝 華
副主席:沈兆宏 王永生 謝 華
文聯下屬各協會領導成員
1、文學工作者協會 主席:李自林 副主席:沈兆宏 秘書長:肖靖波
2、書法工作者協會 名譽主席:馬肇 主席:楊德勝 副主席:王永生
孫彥君 秘書長: 瞿桂新 副秘書長:張效峰 王旭安
3、美術工作者協會 主席:李志俊 副主席:韓國棟 秘書長:韓劍萍
4、攝影工作者協會 名譽主席:楊桁 主席:潘明金 副主席:謝民 秘書長:謝華
5、廣電工作者協會 主席:徐傳海 副主席:張進勇 劉濤
6、音舞工作者協會 名譽主席:羅巖 主席:陳立平 副主席:馬芬秀 白云霞
7、戲劇工作者協會 主席:梁衍堯 副主席:徐愛華 魏先進
(二)農九師第二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2005年10月27~28日,農九師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135名代表參加了大會。會議總結回顧了第一屆文代會以來的工作,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文聯領導班子,由43名委員組成。謝華當選文聯主席。下屬7個協會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了各協會新一屆領導人。農九師黨委書記、政委焦明啟出席大會并講話。兵團文聯主席趙彥良、兵團文聯組聯部部長郭成云出席大會同時代表兵團文聯向大會致賀詞。
農九師文聯第三屆主席團領導成員
名譽主席:張愛民
名譽副主席:羅新國、樊徽
主 席:謝 華
副主席:張進勇 楊勝武 肖靖波 任洛平
秘書長:李志俊
副秘書長:王旭安 瞿桂新 魏煒
二屆文聯領導下屬各協會
1.文學工作者協會主席:樊 徽 副主席:肖靖波 秘書長:章鳳霞
2.書法工作者協會主席:張國敬 副主席:瞿桂新 秘書長:王旭安
3.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韓國棟 副主席:尚鄭軍 秘書長:黃湘
4.攝影工作者協會主席:潘明金 副主席:謝 民 秘書長:熊立川
5.廣電工作者協會主席:張進勇 副主席:宗黨育 秘書長:裴 茹
6.音舞工作者協會主席:白云霞 副主席:馬芬秀 秘書長:張曉惠
7.戲曲工作者協會主席:魏 煒 副主席:楊紅光 秘書長:肖 帥
二、文聯工作情況和取得的成績
(一)創辦刊物
《西陲時報》開辟“野玫瑰”副刊,刊登小說800余篇,散文600余篇,雜文和報告文學上千篇。
《蒲公英》1998年創刊,發行4期即停刊,每期刊文藝稿件50余篇。
《邊疆書畫》1998年創刊,月報,4開4板。
(二)舉辦培訓班,培養文學新人
1999年3月,師文聯舉辦農九師第一屆文學寫作培訓班,聘請兵團文聯的作家詩人授課,參加培訓的有各團文學工作者和愛好者48人。2000年至2003年,農九師舉辦 “朝霞工程”少兒藝術培訓班4期,每期16人,培訓內容分音樂、舞蹈、書法、美術和攝影。
2005年,師豫劇團編劇肖帥入選兵團 “雙優計劃”,同年8月至2006年1月,參加了兵團文聯“雙優計劃”赴北京大學中文系進行培訓。2005年11月,譚寧川參加了北京中華詩詞精英論談會,為期5天。
2006年3月,兵團文聯授予九師文聯為“兵團文聯朝霞工程工作先進單位”、輔導老師李志俊被評為朝霞工程工作先進個人。
音樂、舞蹈、戲曲人才培訓:2003年至2005年,師豫劇團先后招收兩批學員共58人經過培訓效果顯著,他們排演文藝節目在全師及相鄰的地方鄉場演出187場,青年集體舞《邊關晨月》在塔城市演出中受到好評。
攝影藝術培訓:2004年7月,謝華參加了兵團文聯組織到中國攝影家協會、國家勞動人事部舉辦的高級攝影師為20天的培訓班,并取得高級攝影師考評員資格。2004年~2005年,師文聯舉辦了兩期攝影培訓班,全師有180人參加了培訓,其中92人通過全國青少年攝影師預備資格等級考試和全國初級攝影師等級考試并取得攝影師資格證書。
(三)文學藝術創作成果豐碩
小說:1969年~2005年,農九師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小說不斷在省以上報刊雜志上發表。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品有:崔勝利的《牛在吃草》、《拴馬樁》、《醉雪》,肖靖波的《山野人家》、《墓歌》、《冬青草》,路光亮的《那片白楊》,吳靜林的《牛背上的鷹》,巴扎爾別克的短篇小說集《雪上的血》,樊徽的《母親》,陳吉明的《牧歌》、《舊屋》、《殺人犯》,肖功高所寫的小說《班長留下來的東西》。肖帥的《老莊》、《角兒》、《劉羊倌》。1984年師文聯出版了文學專集《開拓》。1998年又出版了文學專集《西疆風景線》。
詩歌:農九師的詩歌創作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樊徽的《等待》、《西湖新春有感》、《臨江仙•歡慶香港回歸》、《訴衷情•屯墾塔額四十周年》(詞二首)、《卜算子•農九師召開自用地現場會有感》(二首)、張義江的詩歌《美妙的季節》、《惜春》、《歌唱塔爾巴哈臺》。谷新創作的詩歌《光之頌》,民族作家胡達別爾更創作的詩歌《我的祖國》、《愿望》、《與朋友》《故鄉》,陳吉明創作的詩歌《檢察官的風采》,楊德勝創作的詩歌在《詩刊》上發表的有《松》、《春日復蘇》、《我們是開拓者》《、七月情思》、《農墾短章》,譚寧川發表的詩歌有《游西湖》、《雨中曲》、《農院吟》。
散文:農九師的散文創作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陳吉明的《一眼泉》、《父親》、《怕開會》、《養鳩》、《鴿子飛過哨所》、《舊屋》,程慶華的散文《你像駱駝,把春天馱進沙漠》,崔勝利的散文集《真情如歌》,1995年由上海文學出版社出版,另有《新房子舊房子》在《工人日報》發表。楊德勝所寫的散文《青松贊》《誰知西域逢佳景》《漫道好不英雄》,龔興盛的散文《尋找春天的足跡》、《春天的月夜》、《一捆舊發票》,還有韓志芳的《梁主席,你慢些走》、《鵝卵石》,以及肖功高的散文《想起了病》、《死亡三岔口》等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
報告文學:農九師的報告文學創作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文學愛好者通過不斷的創作實踐,作品由篇章到匯集成冊,發展比較迅速。如肖靖波創作的《“牛王”蔡德漢》,楊德勝創作的《邊塞育蓓蕾》、《長壽湖上一代人》、《宣判后的顫音》、《破滿思困攀高峰》這些作品都被入選了當代著名書庫。李自林所寫的《塔城墾區三章》1992年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為了這一方國土》1994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肖靖波的《藍天、白云、綠風》1994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雜文與文學評論:農九師的雜文與文學評論在文化建設中也有一定的比重,像肖靖波所寫的《有感于大款斗富》、《由“包青天”想到腐敗》、《不為民解憂,何以言公仆》、《名人的負效應》等雜文發表以后,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他較有影響的雜文有《子罕辭玉的啟示》、《可貴的“滿榜迎歸”》、《也說文人下海》、《弘揚“獨美”費思量》、《讀書與做人》、《窮與酸》,這些雜文觀點鮮明,文筆犀利,作品很有教育作用。
音樂舞蹈:農九師音樂舞蹈創作以焦鵬為主,多年來創作不斷。焦鵬38年來先后創作27臺歌舞節目和2部歌劇《孫龍珍戰歌》、《豐收之后》。指揮合成歌曲及戲曲116臺;他的作品先后在全國、自治區及兵團獲獎。尤其是他參與策劃、創編、作曲、指揮的節目參加兵團兩次調演都獲得一等獎:1998年焦鵬創作的聲樂《兵團組歌》獲兵團“五個一工程”獎。兵團文聯為他出版了兵團第一部個人音樂專集《大漠戀歌》。另外,石寶玉作詞、作曲并演唱、表演的舞曲、歌曲40余首,代表作有《水庫戰歌》、《烏什水姑娘》等。白云霞獲編導獎的作品有《我愛你中國》《趕小海》《小號手》《歡樂中國年》《沃土》《歡騰》《心泉》等。
書法、美術、攝影:農九師從1986年~1996年先后舉辦12次書法、美術、攝影比賽,共展出作品1676幅,其中:書法452幅,美術600余幅,攝影624幅參觀者達17000多人次。王永生的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地的書展中獲獎。張效峰的書法作品20多次在全國書法大賽中獲獎。張國敬的書法作品中毛筆書法50余副,硬筆書法50余副,剪紙作品100余副多次在省、地比賽中分別獲獎。李志俊成功地創作了“孫龍珍”烈士雕像,聳立在龍珍公園,他和韓國棟、劉月光創編、繪制的連環畫《基層干部的楷模—趙機農》張貼在趙機農陳列館。美術愛好者韓國棟1986年以來先后在《兵團日報》發表20多幅美術作品,其中油畫作品4次入選兵團畫展,《暖風掠過草原》獲“園丁”二等獎,油畫《西塞牧場》在“美術大觀”上發表。尚鄭軍的美術作品在農九師第六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中獲美術作品一等獎。2000年10月,自治區電視臺采播尚鄭軍長達20分鐘,稱他為鄉村畫家。美術教師榮巧萍的剪紙、農場職工楊小平的烙畫在當地也很有影響,2003年、2004年先后被共青團中央授予“鄉村名人”稱號。潘明金的攝影作品《油漆工》、《光與影》、《調試》、《邊塞之冬》、《水鄉》、《勞模魏金蘭》多次獲獎。謝華的攝影作品從1970年~2005年先后在全國70余家報刊上發表4000余幅,其中:《求知的眼神》獲1990年“膠南杯”全國教育攝影大賽三等獎。《犢子》兵團攝影作品展覽中獲一等獎。
戲劇:農九師主要演出豫劇,由師豫劇團創作演出。從1958年成立以來,到2005年,共演出5500多場,觀眾達500萬人次。他們從演古裝戲到演現代戲。從演豫劇到演歌劇,時代需要什么就演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演什么。古裝劇他們演過《三哭殿》、《南陽關》、《桃花庵》;他們創作的現代劇有50多個,其中:《孫龍珍戰歌》、《西部兵團人》、《邊境山旮旯》、《西域情》、《趙機農》受到獎勵。《西域情》榮獲自治區振興戲劇二等獎。劇團團長魏煒2005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先進文化工作者。
豫劇《邊境山旮旯》參加在西安舉辦的全國梆子戲調演榮獲7項獎。
三、 文化交流情況
1995年9月,全國農墾系統邊疆文化長廊建設現場會在新疆兵團召開,兵團農九師作為大會的參觀點。來自全國18個農墾系統和9個邊疆省區文化單位的負責人,及8個部委及解放軍總政治部的代表,新華社、人民日報社、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農民日報及中國文化報的新聞工作者現場采訪。會議授予農九師一六二團為邊境文化長廊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揮筆題詞“九師雄風,威振邊陲”。
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小白楊哨所慰問演出。北疆分會場設在農九師一六一團十一連轄區的小白楊哨所。此后中央電視臺7套和1套連續播出“心連心”藝術團在兵團演出的實況。
1995年新疆著名導演、戲劇研究所所長曹啟志來九師豫劇團導演《邊境山旮旯》;1996年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崔派傳人張寶英來九師豫劇團進行藝術指導,并收劇團主要演員徐愛華為徒,排演了崔派名劇《包青天》、《賣苗郎》;1997年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劇本》雜志副主編周明來九師豫劇團進行戲劇調研和創作指導;1997年九師豫劇團梁衍堯、肖帥赴北京中國劇協對豫劇《邊境山旮旯》進行修改,由劇協召開兩次劇本研討會。
2004年7月24日,中國著名電影藝術家田華、于洋、陶玉玲、岳紅、王英、郭法曾、王伍福等,到一六一團孫龍珍陳列室參觀,并與孫龍珍的女兒于敏秀、孫龍珍民兵班的全體戰士合影留念,到小白楊哨所慰問邊防戰士,并為他們演出小型的文藝節目。